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来源:华佗养生网
第1O卷第2期 2 0 1 0年6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0 NO.2 Jun.201 0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张小庆,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流经江南核心地区,沿线城市多建于河旁湖畔,从远古时期到晚清,其形成与 发展变迁的驱动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更与江南水系尤其是江南运河的交 通大动脉作用关系密切。 关键词:江南运河;城市;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2—0050—07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京杭大运河长江以 南的一段,全长323.8 km,航道大部分水深2 m, 底宽20 m,水流平缓,流量丰富,是运河运输最繁 忙的航道。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经常州、无 靠近水源、食物丰富、能避免凶禽猛兽等自然条件 优越的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这些早期古城 聚落形成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基本因素。l_3 (二)早期城市的出现 奴隶社会时期的江南仍是一片蛮荒,当时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关于江 锡,绕太湖东岸到达苏州,过嘉兴,最后南至浙江 杭州。l_1 作为中国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对南 北物资运输、沿线城市变迁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一南地区的文字记载也相对较少。《史记・吴太伯 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 、先秦时期 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逃于江南荆 蛮之地,来到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被奉立为君 主,筑起城廓,抵御外来侵略,建立荆蛮小国,自号 勾吴。此后至阖闾共24世,前后六百多年,梅里 一(一)原始社会的古城聚落 大约在10万年至1万年以前,江南地区已有 远古祖先踪迹,至公元四五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江 直是吴国的都城。L4 这是江南地区记载最早的 南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先后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 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早期原始社会文化。在良渚 城池,梅里古城的出现已经摆脱了纯粹的自然因 素,明显地体现出了政治和军事色彩,社会因素的 驱动力逐渐显现。公元前10世纪,周康王改封虞 侯为宜侯,宜即今丹徒、镇江一带,这说明镇江地 区在当时可能也出现了类似于吴城的早期城市。 (三)苏州城的率先崛起 遗址区内发现的距今4000年古城,是目前中国所 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同一时期的还有 20世纪8O年代发现的常州武进的寺敦遗址。这 些古城是江南城市的雏形和起源,但还不能说是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形成的原始聚落。_2 在人类对自然知之甚 公元前514年,吴王阂闾命伍子胥“相土尝 水,象天法地”,重建都城,这就是后来的一直延续 于此的苏州城。当时修筑的苏州城周长四十七 少的原始社会,这些古城聚落的形成大都选择在 收稿丑期:2010一O1—15 作者简介:张小庆,男,江苏如东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张金池,男,山东潍坊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 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流域生态。 ——50—— 2010年 总第38期 张小庆,等: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里,陆门八,水门八,规模庞大o[53至于阖闾将都城 从梅里搬到姑苏城下的原因,尚未有统一说法,但 造了条件。因此,我国城市能够在春秋战国时代 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发展,江南城市亦是如 此。[1oj 苏州城依姑苏山而建,从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角 度看显然是优于梅里的。 为了加强对曾经称霸中原的吴国地区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秦始皇“发赭徙三千”、“凿丹 都城搬迁到苏州城以后,为了加强都城与外 界的联系,吴王夫差又命伍子胥开通运河,从苏州 徒、曲阿”_1 ,凿通了北通长江、东入吴会的重要 人工河道——徒阳运河。徒阳运河又称丹徒水 道,南起云阳(今丹阳),北由丹徒人江,就是后来 江南运河最北段的通江河道。其实丹徒水道在春 秋战国时已经存在,秦至六朝,又大力疏凿人工河 道,形成了东西、南北两条内河水运航线。这条运 河开凿以后,在中国航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不 经望亭、无锡至奔牛,由孟河入长江(后来的江南 运河苏州至常州段亦是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河道 而成),打通了从吴国国都直接西航的水上通 道o C6J这段运河的开凿,翻开了中国辉煌运河史上 的第一页,使得苏州城临河而处,交通便利,奠定 了此后繁荣的基础,运河对苏州城发展的驱动力 开始逐渐显现,当然这时苏州城的发展还得益其 吴国都城的政治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的运河沿线地区除苏州城外,虽然 但奠定了丹阳两千多年水运长盛不衰的基础,而 且对形成和发展长江、运河两大黄金水道运输,促 进江南包括丹阳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港口繁荣产生 如镇江、常州、杭州等名城都尚未形成,但古代城 郭依然在此滋长开来。据《武阳志余》记载,“伍子 胥伐楚时筑城为军垒”,所以称之为“胥城”。胥 城在位于今常州武进区马杭乡上店之东,距常州 市10 km;武进区湖塘桥西南3 km处有古淹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丹徒和丹阳的 发展(当时的镇江尚未形成,而丹徒和丹阳已经是 有名的城市)。西汉初,丹徒县设左右二尉_1引,说 明当时城市规模已经颇大。秦始皇在攻占楚国江 南地区后,还设置钱唐、余杭两县,同属会稽郡;并 开凿嘉兴至杭州(余杭)的人工河渠“陵水道”,为 开发北部平原带来了运输灌溉之利。当时,现今 的杭州老城区尚在海滩之上,嘉兴当时的建置为 城 ;无锡芙蓉湖附近有春申君城_8 ;镇江沿江地 区由于使臣物资往来以及文化交流频繁,也形成 了许多渡口性质的小城镇[g]。春秋战国时期是中 国城市的孕育初期,江南运河沿线城市有的已初 具规模,有的虽尚未形成但已具雏形。但是,这些 早期城市功能相对单一,经济也局限于市井的买 卖,工商业、手工业还不发达,大多是统治者有目 由拳县(一说原为长水县)l_】 ,据《越绝书》记载, 无锡城也于汉代形成,但规模不大。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镇江的崛起 秦代徒阳运河的开凿使得镇江(京口)处在江 河交汇的中心,水运空前活跃。《乐史》载:京口 的筑城形成,起军事作用或是作为政治中心,一旦 这种作用和需求消失,就会很快消亡。 “两距汉沔,尔连海峤,力三吴碟带之邦,百越舟车 之会”,发展的潜力日益显现出来。到了汉朝时 期,长江沿线的渡口大都集中在现今的扬州和镇 江沿线。东汉时期,镇江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 的港口,这对镇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孙吴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一)徒阳运河的开凿 秦汉两朝城市发展是建立在政治空前统一的 基础之上,这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为城市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采取车同轨、税同率、统一度量衡、取消关卡、大开 驰道等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经济创 在公元195年至208年间,开凿了“京口”河道,使 丹徒水道东通吴会,西连建业,北接邗沟,镇江成 为诸水之会。正是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孙 吴出于“备武”的目的,在北固山南峰筑了军事碉 5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O卷第2期 堡性质的城堡“铁瓮城”(在六朝基础上修建的)。 “铁瓮城”是现在镇江市区有城之始,虽然是军事 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 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 巡会稽。”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江南运河的疏浚拓 城堡,却是镇江市区的发展雏形,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晋咸和年间刺史郗鉴于京口修城,以“铁瓮 城”为内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扩建晋陵罗城。 东晋后期,经过南徐州刺使王恭的扩建,范围更 大,其西沿可能已达到千秋桥附近,成为了当时南 宽,到了盛唐以后,中原战乱,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 “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l1 江南运河沿 线城市也随之逐渐走向繁荣。 方重要的商业都会和军事重镇。_】 镇江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其得天独厚的地 理条件,毗邻长江,特别是运河的开凿,让其处在 “诸水之会”的交通枢纽的要冲地位,这不仅带来 了交通便利,军事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其 次是政治优势,东吴、东晋及南朝诸国先后定都建 康(今南京)的政治条件,带动了南京周围的镇江、 苏州等城市的发展。最后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两晋、南北朝长期割据并处于战争阴霾之下,北方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导致大量人口 流入江南,侨置郡县纷纷寄治交通便利的京口,人 口劳力的增加,特别是这些南来人口带来的中原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镇江 城市发展。 苏州作为秦汉时代就已经崛起的江东都会, 自孙权立国、晋室南迁以来,成为“衣冠人物,千载 一时”之“天下都会”。但两晋以来,割据战争连绵 不绝,尤其是经过南朝梁代“侯景之乱”的破坏,苏 州逐渐衰落,到了陈朝才有所恢复。今常州地区 的兰陵古城兴建于这一时期大兴年间,由避乱南 迁的移民所筑;而今常州旧城大约建于晋太康年 间,但具体时间、位置和规模已不可考。_1 5_ 三、隋唐宋时期 (一)隋唐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挖贯通南北的京 杭大运河,北至天津,经东都洛阳最后到达杭州。 由于前朝在江南地区的陆续开挖,当时江南运河 其实已经存在,隋朝只是对原有的河道进行了大 规模的拓宽和治理。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 52一 隋朝大运河贯通后,明确了由京口入江的镇 江河段与江北运河相对接的江南运河的主航道地 位,“自是以后,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镇江 渡口地位的确立,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地位明显提 高,城市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军事作用的地位 逐渐下降,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的作用日益增强, 逐渐向商业城市转型,反映出镇江在隋唐时期因 大运河贯通带来的跳跃性的变化。 经秦至隋代,苏州一直沿用“吴”这个名称。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姑苏山名,称苏州,这是苏州 得名的开始。由于江南运河的开凿,苏州成了南 北运河与娄江(今浏河)的交汇之处,具备了内河 航运与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这对苏州经济的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隋代末年,苏州虽因遭兵 劫迁城于横山下、黄山东,名新郡,但仅仅过了30 年,又迁回苏州原址。这是苏州历史上唯一的一 次迁城,这一迁一回,证明了苏州城市位置的优越 和对大运河的依赖。[171唐代的苏州是江南的一大 都会,从伍子胥在苏州扩建都城至隋朝,虽历经战 火,苏州城周时有盈缩,但变动不大。唐代陆广微 《吴地记》记载:“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 城周四十二里,说明唐时城市的规模与吴王阖闾 时也并未有很大扩张,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却是 远超前代了,其市况超过当时的杭州。嘉兴建治 大约形成于三国时期,具体时间约在三世纪三四 十年代。六朝至隋唐五六百年中,嘉兴尚未建大 城,但居民渐多,有官署、寺庙、商肆、歌楼,可见已 是颇具规模的县城。隋、唐大运河开通,特别是唐 后期,境内大规模地开发农业,嘉兴经济兴盛,交 通发达,嘉兴城日渐繁荣。唐文德元年或乾宁三 2010年 总第38期 张小庆,等: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年嘉兴筑外城,不久吴越国建立,嘉兴城成为政 治、经济、军事重镇。 大运河的开凿和畅通,更使运河沿岸城市的 作了多次拓展、营建,内筑“子城”,外修“罗城”。 钱氏的创业,为杭州城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基础。 杭州这个新兴都市开始成为浙江(还包括今福建 福州和江苏苏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成为了“东南形胜第一州”【2引。 杭州真正成为大都市是在宋朝,尤其在南宋 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大批漕粮运输接济北方, 常州、无锡成为转运赋粮中心,常州府和无锡县城 因此而更趋繁荣。[1。 常州城在吴天祚元年和北宋 乾兴元年两次重新修筑,城址逐渐向大运河靠拢, 并最终与运河相接;无锡县城也在唐朝初年重新 修筑,城内水系便利,与运河相连o E193常州府每年 转运的粮食由百数十万石逐步增加到300万石, 宋时最高达700万石,故常州有“自 苏松至两浙七 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 理位置,是“贡赋必由之路”。L2 宋代还在常州专 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 承办漕运。南宋淳熙年间,自宜兴北泾湖至常州 疏治了荆溪(今南运河),而成漕运通渠,自此宜、 溧一带的漕粮船皆由此而运。[213由于漕运兴起并 逐渐走向兴盛,一直到元明清时期,无锡、常州依 然享运河漕运之便,给城市的发展繁荣带来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二)宋朝临安的大器晚成 隋文帝废除钱唐郡,始建杭州,到了开皇十一 年,将杭州和钱唐县的治所由余杭宝石山东南迁 至今天的凤凰山东麓的柳浦,由杨素主持营建杭 州城。杨素当年所筑的杭州城,城周围“三十六里 九十步”[2 ,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建造的州城。 接着江南运河疏浚贯通,杭州成为贯穿中国南北 的大运河的终点。从原来的山中小县的地位,逐 步成为水居江河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要地,走向 了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据《隋书・地理志(下)》记 载:“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 凑。”但是隋朝的杭州仍然只限于今市区南部的一 隅,直到公元8世纪后期,今杭州市区的聚落仍紧 靠西湖,范围相当狭窄。到了唐景福二年(公元 893年),钱缪为镇海节度使,开始在杭州一带拥 兵割据。龙德三年,钱廖被册封为吴越国王,建都 杭州,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擘划经营,对杭州城垣 时,杭州成为了宋朝的都城,城市的规模和经济都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南宋迁都杭州后,改称“杭 州”为“临安”。临安府城内南宋初年乾道时期约 有十万户、十四万口;至宋末竟变成近十九万户、 四十三万余口了。一百年间,人口增加一倍多,为 数众多的流寓者,即外来的官吏、士人、商贾、工 匠、僧道、艺人及流浪汉等还未在统计之列,至于 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就更加难以计算。据斯渡义 信先生的估计,当时杭城内外约有各类人口一百 五十万左右,其中城内约九十万、城外约六十万。 因此,有人称临安为“百万都市”,足见其规模之 大。外城经多次增筑,面积达六十平方里;内城, 又称皇城、宫城,位于凤凰山麓,周围达九里 ̄Ez4] 《梦粱录》中描绘杭州“夜市”称:“杭城大街,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 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 载,包括商业性的铺席、手工业者的作坊店铺及众 多的服务性行业,临安共有各种大小行业414行, 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的经济职能得 到了显著的增强。[2 ] 作为南宋都城,临安政治中心地位毫无疑问 是驱动其繁荣的首要因素,但是居民人口的增加, 城市经济活动的更为频繁,都是建立在大运河的 连接作用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 与沿线苏州等城市通过大运河成为其稳定的补给 基地,有着重要关系。 由于杭州城繁荣的辐射作用及大运河贯通的 连接作用,相距杭州较近的嘉兴也逐渐走到了历 史上的繁荣阶段。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3年), 城中铺路的砖上刻有文字:城中“人丰翕集,市升 骈固”,说明北宋时期嘉兴已是繁荣的城市。南宋 5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O卷第2期 时,嘉兴城为首都临安外围城市,其规模日益扩 大,城市设施逐渐完备,手工业、商业更加发达。 祝穆《方舆胜览》记载:“百工技艺与苏杭等。”后人 追记:“嘉兴为郡,在宋南渡为三辅……环城皆濠, 四门水陆并通,七十一桥,三十五坊,纵横交错,舟 车财货丰阜。”可见,当时这儿已具有繁荣的都市 规模,城内已有各种市场,出现蟹行、醋坊、石灰、 藕行、蒸饼等地名。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交通大动脉作用的发 挥及沿线城市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对隋大运河 裁弯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又对大运 河进行了疏浚,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明 清时期,江南运河沿线地区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 财赋供给地,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北 京,其程度较之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中叶, 大学士顾鼎臣曾称,“苏、松、常、镇、杭、嘉、湖七 府,供输甲天下”是“东南财赋重地”;明末著名学 者顾炎武也称,“天下租税之重,至浙西而极。浙 西之重,苏、松、常、嘉、湖五府为甚”1-26]。其中,我 们不难发现,苏、常、镇、杭、嘉都是运河穿过的城 市,分别占了七府或五府中的五席和三席。 至明代,镇江府已成为全国33个重点城市之 一,城中已经形成和发展了众多的街市,如元代的 大市、小市、米市、马市、菜市,明清时的南门街、五 条街、新河街、打索街等。通过大运河,来自全国 各地的商人都把镇江城作为他们可以获得商业利 润的财源之地。杭州虽然丧失了政治中心的优 势,但由于唐宋以来的发展,到了明朝,杭州的商 业已很繁荣,城内有近半数居民开店经商,街道上 商店林立,货物充盈,一派繁荣景象。元代及明代 前期嘉兴市城萧条,明代中期至清前期,由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丝绸贸易的兴盛,市城又开始 繁荣,商业区与住宅区向城市南部、东南部和东部 扩大,城内外有24坊37巷。明后期,嘉兴城内有 54一 户口的居民约在四万人以上。 曹自守《吴县城图说》中称,苏州“周环四十有 五里”。清朝康熙初年,巡抚韩世琦改筑城墙,“城 周四十五里”。同治《苏州府志》日:“自秦汉以来, 皆其旧。”去除历代度量衡的差异,苏州城周大致 为22 ̄23 km,变化依然不大,苏州也因此成为江 南运河沿线各城市中建成时间最早,城址位置和 城市规模变动最小,延续性最好的一座城市。但 其商业的规模、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由封闭趋 向开放,清朝的苏州城已经冲破了城墙的,开 始向郊外拓展商业空间。康熙年问,阊门商业区 扩展至城墙以外,与枫桥镇连成一片,所谓“吴阊 至枫桥,列市二十里”_2 。 江南运河沿线地区是有名的泽国水乡,河湖 密布、河道纵横的地理特征使得江南以船为主要 的交通、运输工具。而且水运较之陆运更有利,不 仅运载量大,运输成本也低,市镇往往因水上运输 的兴起而兴盛o Ez83 这一时期对大运河的疏浚,有利于保持了大 运河的畅通,尤其是江南运河从开凿至今大部分 河段都保持畅通,像一条金线将这些水系连接起 来,把这些城镇与最为繁华的大都市对接。与历 代城镇的发展比较不难发现,大运河沿线区域城 镇有明显向运河通道位移的规律。江南地区以塘 (沿河的堤岸)、浦(河流人江海之处)、泽(聚水的 洼地)、泾(一般的河沟)、浜(一般也指小河沟或者 河流港湾之地)以及直接以河流、溪流、渡口和港 口名字命名的城镇不计其数,市镇内部的地名上 同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足以反映江南市镇与水 的密切联系,同时说明了大运河在江南水网地区 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江南运河一直到现在都能保 持畅通的主要原因。 五、晚清至 (一)运河的衰落 清末的京杭大运河屡屡断航,清朝已经 无力疏通,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到19世纪4O 2010年总第38期 张小庆,等: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年代,海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代漕运,再加上 1845年后京师地区严重的粮荒、太平天国战乱及 1853年黄河灾难性改道,排除了重新考虑恢复运 大运河断航,长江主航道北徙,边滩上涨,港口淤 浅阻湮,故而镇江的货运大减,丧失了集散作用。 昔日繁荣的镇江,逐渐失去了它的光辉,逐渐落后 河体系的可能性。_2 19世纪后,南北海运兴起,津 于江南运河沿线的其他城市。 浦和沪宁铁路通车,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 流动转移了路线,运河沿岸的物资大都被海运和 铁路运输所代替,大运河作用就逐渐缩小,大运河 不再是南北水运的主要商路,江南运河虽尚可维 持,但仅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区域性运道,对沿线城 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地变小。鸦片战争后的百余 年,中国又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使得江南经 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凋敝,残破不堪。 (二)城市的凋敝 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民生 凋敝,西湖的不少景点已经废圮。临近的嘉兴城 自元至,共遭受5次毁灭性的战祸。太平天 国后,嘉兴城一直未能复原。抗战爆发后,日机狂 轰滥炸,攻占市城时又大肆烧杀,连烧三天三夜, 城内外建筑毁废。至时,除几座清末修复的 寺庙外,全城基本上已无古代建筑。_3 苏州城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良好的交通优势, 这也是该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苏州的 交通优势,主要来自于江南运河和长江航线,苏州 城居运河之上,一直是南北水运商道的枢纽,但自 嘉庆、道光以来,这种优势已丧失殆尽。运河的南 北不通,给苏州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苏州也 不再是南北大运河这条商路上枢纽城市,从原来 的区域航运中心下降为一个内陆河运港口,对外 的交通联系只能通过上海港来进行。而且苏州作 为内河港口,其辐射范围也日趋狭窄,至初 年,苏州的通航能力西不过无锡、南不过嘉兴。交 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使苏州城的腹地越来越小。 在交通优势丧失的同时,苏州城及其腹地还经历 了一场十余年的战乱,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战场之 一,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加速了苏州地区的衰 落。L31]镇江城市发展与苏州相似,由于黄河改道,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交通运输更为方便, 加上上海经济的辐射作用,对苏、锡、常城市经济 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在当时的中国还不能有效地普及并充分发挥出优 势,而作为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又阻塞断航,这些 沿运河而建。依赖了大运河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 沿线城市,在这段时期内自然还是摆脱不了暂时 凋敝的命运。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阻塞和日趋衰落以及现代 化交通运输方式的迅速崛起,水运逐渐被陆运代 替,大运河对沿线城市变迁的驱动力逐渐减弱。 江南运河虽然一直保持通航,但对沿线城市的影 响也已经越来越小,并逐渐沦为沿线城市的景观 附庸,再也不能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炜.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J].纵横,2006(7): 21—24. E2]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J].管子学刊, 2003(2):83—88. [3]黄云峰.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布局中的传统建筑文 化[J].山西建筑,2008,34(2):55—56. [4]谈汗人.无锡县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56. [5]杨循吉.吴邑志长洲县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6: 36. [6]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45. E7]潘恂.武进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 [8]王赓,唐冯炬.无锡史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6. [9]京航大运河史料选编编纂委员会.京航大运河(江苏) 史料选编[M].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96. [10]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5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O卷第2期 社,1999:55. 8 7. [11]刘建国.古城三部曲:镇江考古[M].南京:江苏古籍 [23]周峰.杭州历史丛编之三:吴越首府杭州[M].杭州: 出版社,1995:11.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72. [12]张立.镇江交通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4]龚嘉倩.浙江省杭州府志[M].:成文出版社, 56. 1974:45. [13]司能任修.嘉兴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5]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M].武汉:湖北人民 23. 出版社,1957:32. [14]王玲真.京杭大运河与镇江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 E26]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J].广西民族 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21—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2—123. 24. [27]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15]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5.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1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28]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 [M].长沙:岳麓书社,1996:13.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336—343. [17]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 [29]岳国芳.中国大运河[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版社,2004:23. 121. [18]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M].上海:知识出 [3O]绍华.大运河的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社,1988:37. 1961:131. [19]李正爱.古代江南都市经济与艺术文明[J].江淮论 E31]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M]. 坛,2007(4):173—17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69. [2O]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0:123. [21]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M].西安:三秦出版 (责任编辑 张月红) 社,1987:46. [22]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Cities Along Southern Part of Beij ing—Hangzhou Grand Canal ZHANG Xiao—qing,ZHANG Jin-chi (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The southern par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flows through the core areas of the southern valley of Yangzi River.Most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canal were built besides lakes and rivers.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driving forces fo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cities include geo— graphical,climate,environmental,political,military,economic and cultural ones,especially the traffic func— tion of the cana1. Key words:southern par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city;chang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