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抓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抓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来源:华佗养生网


抓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江西省万安县百嘉中学 张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谈谈怎么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我从文章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来作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支点。主要设计两个主问题:一是围绕“土地”设问: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表现在哪里?二是围绕“誓言”设问:面对这一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两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初读感知的教学任务;再通过理解誓言内容,指导誓言读法,揣摩誓言情感等方法启发学生边读边思,逐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 的深刻内涵:故土之思、家国之痛、民族之爱。又如《智取生辰纲》这是一场双方斗智的戏,那么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的“智”究竟表现在何处?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何处呢?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问题,并明确:1.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①利用卖枣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②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

山岗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③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④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⑤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2.杨志的智举:①扮成普通的商人,开始乘凉行路;②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③禁止众人买酒。追问: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引导讨论并明确:

①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②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③写杨志的“智”与小心翼翼,使读者感到欲取生辰纲的情节陷入一种不可能地步,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④杨志如此精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吴用的计策无隙可击以外,与其性格相关联的是: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激化了运送队伍内部的矛盾。

2、抓课文中出现频率多的字,反复玩味。这些字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亮点,仔细去研读它,也许会给课堂带来灵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在这些字上作作文章。如《五柳先生传》中的“不”字:“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才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如《夏感》一文中的 “着”字。可以让学生把带有“着”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且提示要越读越快,描述一下这些句子带给自己的是什么感受。我们可以试着读读看:“烘烤着、烘烤着、翻滚着、翻滚着、扑打着、扑打着、涌着、涌着、浮动着、浮动着、吹送着、吹送着、标志着、标志着、挑着、挑着、举着、举着、弯着、弯着、流着、流着、想着、想着、挑着、

挑着 ”。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悟透正是“着”字鲜明地表现出夏天的生命的热烈,旋律的奔放,进取的迅猛!也正是有了“着”字,“夏感”才会滚滚而来!接着鼓励学生进行创造:你们能不能也用一个“着”字句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总体感受呢?这时学生就有了感觉了:夏天的感受是心中涌动着的生命的热情。夏天的感觉是永远高唱着的生命之歌。夏天的感觉就是高举着的一颗灼灼闪烁的火热的太阳,夏天的感觉就是我们永远飞扬着的青春的旗帜!就这样,一个“着”字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整节课精彩不断,亮点不断,师生“灵感”不断。

3、抓最富特性的细节描写的动词,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如鲁迅《故乡》中的“母亲”已经对“我”说过了,“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母亲的这番话无疑是给了闰土拣择我家那些“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极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闰土可以随心所“拣”。但是闰土却只拣好了这样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还有所有的草灰。请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的措词是“拣好了几件东西”,而不是“拣了好几件东西”。在不经意的语序微调中表明了闰土对于“我”家“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只是为他所用的才拣择,并不是多多益善“尽拣船中”。从闰土拣择东西的举止中,就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位“厚道踏实,本分实在”的地道农民。这与杨二嫂的不请自到,明要不成则明拿,不顾尊严顺手牵羊的行为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还有,既然“我”的母亲已经有言在先,那么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便定说“是闰土埋的”,还有谁会相信呢?这恐怕只是她贼喊捉贼,玩弄小聪明以趁机

拿走“狗气杀”罢了。看看闰土所拣的那几件东西,不仅表现了闰土的性格,并构成与杨二嫂性格的鲜明对照,而且也反映了闰土的某些思想意识和精神祈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安排闰土所拣的那几件东西看似很随意,其实不只是“东西”,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

——两张长桌,四个椅子。

因为闰土一家人长年劳作,所以,就连一张吃饭用的桌椅都没有,生活的贫困可见一斑。不难想象一家人吃饭时的情景也许就是这样的:菜碗就摆放在灶台边沿上,每个人盛完饭拈完菜后,就散开或蹲在门口或坐在门槛上吃,或靠着墙壁站着吃。闰土在拣择桌椅时也许是这么想的吧:一张长桌只够四平,两张长桌拼在一起才叫八稳,有这样四平八稳的桌子,再在四方各摆上一把椅子。一家人今后就可以像样地围坐在一起吃饭了。只图能过上这样“四平八稳”的生活,这或许就是当时的闰土所憧憬的吧。

——一副香炉和烛台。

香炉和烛台是祭祀用的器具。人们常常在无助的情况下凭借它向所谓的神灵传达某种诉求,以期望得到心理平衡和实现精神解脱,摆脱痛苦。闰土生活在“兵、匪、官、绅”横行肆掠的时代,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才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然而,闰土在那样的年代是不可能改变生存的现状并找到生活的出路的,于是,只能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所以,拣取的香炉和烛台实质上表达出闰土的一种精神需求和心理寄托。这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社会中众多“闰土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精神写照。

——一杆台秤。

秤是用来衡量物体重量用的,是公平公正的体现。我们可以想到,闰土是闷亏吃怕了。

比如,明明估摸是一担谷子有余,交租上去却总是不够秤。所以闰土拣择了“一杆台秤”,至少在今后再遇到吃闷亏的事就心中有底,手中有“秤”,可凭可依了。闰土以为有了这样“一杆抬秤”就公平公正不再吃亏了,殊不知,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又哪有什么公正可言呢?这只不过是闰土一厢情愿,“老实”不堪的想法罢了。

——所有的草灰。

农民任何时候总会为自己所耕种的养生立命的土地着想。闰土要所有的草灰就是这样,他的想法朴实又现实,就是想给土地增加一点肥力,以图多一点收成。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即使收成再好,闰土的生活也难以得到一点改善。正如闰土所说的,“种出东西来,挑出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出去卖,又只能烂掉。”看来,把地力侍弄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到头来,“闰土们”的生活现状便总是如这“所有的草灰”一般。

4、抓文章的“文眼”。“文眼”最大程度上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字入手,请同学们为“闲”字组组词,并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说话,要求把刚才组的词放在其中,还要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有味道,最能展现“闲”的内涵与魅力,最契合这篇课文的意境。这时学生的发言多种多样。有说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生活非常清闲的人:他被贬到黄州后,说是当官,可是既没有职位,也没有权力,什么事也干不了,也不必干,所以整天很清闲;有的说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生活很悠闲的人。他在黄州期间,游遍了境内各个地方,看江景,赏风月,寄情山水,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他悠闲,是因为淡泊名利,内心没有私心杂念,不会勾心斗角,所以成了自然风景的好朋友。有的说我认为苏轼是个充满闲趣的人。其实黄州并没有什么风景名胜,但在苏轼笔下却显得很美很美。正像他说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不是胸中有情趣,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有的说我觉得其实苏轼是个故意作出悠闲之态的人,并

不是真的很悠闲。古代的知识分子好不容易考中进士,都想大有一番作为,想为国为民办实事,也想赢得好名声。可苏轼却在最容易做出成绩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遭人暗算,被贬到黄州后,既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要是换了我,心里一定很难过的。这些发言可以说都融入了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接着出示相关资料:据说苏轼是以犯人的身份被贬到黄州的,他没有薪水,所以要自己开荒种地,终日风吹日晒,面黑如墨,相当辛苦呢。

在黄州创作的诗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从中可看出苏轼的心情是寂寞的、忧伤的、凄凉的。每一个无端受到委屈的人都难免孤独、痛苦。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很好地调适了自己的心境,体现了他的豪放本色。再看下面几句:

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虽然对诗句的内涵不完全理解,但学生还是能够透过不计名利、展望未来感受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和潇洒。由此看来,作为待罪之身被贬到黄州的罪臣苏轼,他的生活是难得清闲的;受道家审美生活态度熏陶的

诗人苏轼,他的心情是有闲情雅致的;而深受儒家建功立业精神浸染的父母官苏轼,他的心情是充满“闲愁”的。期待有所作为而不可得,渴望报效国家却无门路,那么就且把道义责任放一边吧,让优美宁静的大自然抚慰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把平淡寂寞当作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此不可进一步追问:对于这样一个“闲人”,你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我很同情他。生活中那一连串的打击一定也在他的心里烙下了痛苦和屈辱的印迹,他不时想起伤心的往事,也只有山水才能使他暂时忘记痛苦和屈辱。我很敬佩他。他毕竟没有被生活,他依然坚强、依然乐观、依然充满诗意。经历磨难而又能走出痛苦,黄州使他成为一个心灵更加博大的人。我很羡慕他。“闲”在这里其实是说他的心是自由的,所以在这样的境遇里,他还可以看山看水,写文章,交新的朋友。我很感谢他。苏轼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忙有忙的充实,闲有闲的乐趣。只要内心的信念不倒,一定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丽。

利用关键词的深入辨析,能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将文章主旨的理解更透。而这种做法,还可以推而广之,如《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中的“思”、“忆”古今意义有细微的差别: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广,而古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窄,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区别,我们就能理解女主人公木兰那种不同于一般妙龄女子的英雄气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