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报警系统一般是由入侵探测器、防盗报警控制器和接警中心(硬件加软件)组成。它的最简形式是本地(家庭、单位等)报警系统,它的组成部分是入侵探测器和本地报警控制器,以及声光报警器(可以是报警控制器内含,也可以外接方式)。复杂的防盗报警系统可以有上千个入侵探测器,接警系统可以由分散在各地(各区域)的防盗报警控制器与报警中心的接警机组成。
中心接警机有警情通报、时间显示、信息存储、报警、输出等功能,并有带地址码报警输出至PC机,PC机中的数据库将提供报警单位(地区)、报警时间、报警类别、报警单位的信息(地址、电话、单位负责人或联系人),具体报警点和该点使用的何种入侵探测器。同时,内有预警,可通知处警,以及处警后汇报和消案,处理结果的存储以及处警人员和处警时间及详细情况。 复杂系统常常还有:与电子地图GIS的联动;与GPS系统的联动;与CCTV、门禁、巡更等系统的联动。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类别与功能介绍
防盗报警控制器是防盗报警系统的关键设备,它是我国强制认证的产品(也即属3C认证),国标GB12663-2001对该类产品的功能有很多具体细致的要求。国标GB12663-2001对该类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也有明确的要求,它包含气候和机械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兼容适应性。同时,国标GB12663-2001对该类产品的安全性也有明确要求。 按GB12663-2001国家标准对“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定义,防盗报警控制器(Burgtar-atarm controt unito)应是在入侵报警系统中实施设置警戒、解除警戒、判断、测试、指示、传送报警信息以及完成某些控制功能的设备。防盗报警控制器按防护功能分为A、B、C三级:A级为较低保护功能级;B级为一般防护功能级;C级为较高防护功能级。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1. 气候和机械环境适应性 防盗报警控制器应能承受以下环境条件的影响:GB/T15211-1994中5.1严酷等级4的高温环境;GB/T15211-1994中5.2严酷等级6的低温环境;GB/T15211-1994中5.6严酷等级4(工作)、2(寿命)的恒定湿热环境;GB/T15211-1994中5.4严酷等级1(工作)、2(寿命)的机械振动环境:同时,试验中功能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2. 电磁兼容适应性 防盗报警控制器应能承受以下电磁干扰的有害影响:GB/T17626.2-1998中严酷等级3的静电放电干扰;GB/T17626.3-1998中严酷等级3的射频电磁场干扰;GB/T17626.4-1998中严酷等级3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GB/T17626.5-1998中严酷等级,电源线不超过3,直流、信号、数据、控制及其他输入线不超过2的浪涌(冲击)干扰;GB/T17626.11-1998中严酷等级40%UT10个周期的电压暂降,0%UT10个周期的短时中断干扰;同时,试验中功能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3.强调事项 结合实际情况,还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1)、目前防盗报警控制器气候和机械环境适应性属于一般要求,对于在真正的严酷条件,如高温、严寒、海洋性(湿热高、咸)、化工场地等还应采取措施。 (2)、对于工作在强力振动和冲击时,还应采取措施。
(3)、目前防盗报警控制器电磁适应性也是属于一般要求,对于雷击,外界电磁干扰强的区域还需加强防护,有些产品采用了措施,有些产品措施太弱,我们在设计该类产品中应加强防护。
(4)、目前国标GB12663-2001只注意了外界对防盗报警控制器的干扰和影响,而没有注意到防盗报警控制器对外界的干扰,注意是在组成系统时对其它的设备的干扰,以及应采取何种措施使其减弱影响。同时应注意防盗报警控制器特别是键盘外接线缆等的对外干扰。 (5)、GB12663-2001没有提到外壳保护等级产品应提出可能的防护等级,应注明室内、室外、高尘、强雨等。
Q:一般来说,在选用安装入侵探测器时有一个规律,即“室内用被动,室外用主动”,请问这是否是普遍的选配原则?
A:所谓被动和主动是由探测器的探测手段来区分的。被动红外探测器是指以热释电感应元件(PIR元件)为主要探测手段的探测器,由探测范围内温度变化来触发报警,通常感应的是一个立体的区域,而室内一般环境温度恒定,当有入侵人员时探测器会感知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而报警,而室外由于环境温度不稳定,如果使用普通的被动探测器会引起很大的误报率。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为左右120度,上下为75度,它的探测范围就要比主动红外探测器广的多,一般安装在室内的房间或大厅。 而主动红外探测器一般是指光电对射探测器,这类探测器总是由一个光电发射端和一个受光端组成,发射端发出人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束,而受光端接受该红外光束的能量,它总是成对使用:一个发射,一个接收。当有人横跨过监控防护区时,遮断不可见的红外线光束而引发警报,环境温度对其影响不大。刚才讲到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相对来说,主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可以形容为一个面,它主要是安装在窗户、围墙和重要的出入口,它的探测范围只是投光器与受光器之间,当有人或物体丛它的中间通过的时候,才会引发报警。在室内由于探测效率、范围和成本的问题,很少用主动红外探测器。
Q:主动红外探测器用于周界防范时还会存在死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A:由于主动红外探测器本身问题或探测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会存在一些无法完全用对射式探测器封住的小区域或小死角,这给安防系统带来一定的隐患,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犹如木桶效应,整个安防的等级是由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些薄弱环节,选用一些室外用的小幕帘探测器来死角是十分必要的。
Q:由于被动红外探测器是属于一种微弱信号检测设备,所以安装时的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探测器的探测效果,那么它在安装时对角度、高度有什么要求?有哪些不适宜安装的地方?
A:很大程度上探测器的灵敏度、探测范围和安装高度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最佳安装高度为2.1米至2.5米,如果是防宠物型的探测器,那么它对安装高度的要求会更高。如果装的太高,下视盲区会大,如果太低又可能对于远处位置探测不到,所以实际应用中也是需要步测。比如说同属于被动红外原理的幕帘探测器,如果需要安装在窗户上,这时的安装高度就是离窗台上25CM,如果太高,人就可以从探测下面钻过去,如果距离太低就有可能从上面跨过去。
被动红外的原理是监测温差,当外界温度在37度左右时基本失灵,所以不要安装在靠近热源的地方。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开通气孔、空调、暖气片等能够改变环境温度的流动性区域,也要注意中间的遮蔽物(哪怕是透明的例如玻璃)的遮挡。还有要避免电扇、晒挂的衣物、窗帘等容易移动的物体。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也应该避免,如果实际需要又难以避免的话,那么特别注意要选用防宠物型的探测器。
Q:主动红外探测器在安装时有什么规定?
A: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有一些常识性的安装规范,比如假定人入侵时,不管是横着过还是侧着过,入侵距离都会大于20cm,因此安装高度一般应该最低不得超过20cm;遇到圆弧型墙角时,切线安装到圆弧的距离不得大于20cm;安装于栅栏时,栅栏边缘与探测器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20cm等等。另外,主动红外探测器都要求安装支架稳定牢固,不应该有摇晃现象,稍微偏离就可能导致探测器失效,同时探测范围内不应该有遮挡的树枝、杂草等,以免引起太多的误报。还有就是要考虑它的探测的直线化,对于某些
复杂、形状多变的区域难以成型。
Q:主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决定了它的探测区域,而一般的厂家标称的距离和实际工作距离都不符合,那么如何确定最佳安装距离?
A:由于红外技术本身的缺陷性,主动红外探测器用于周界防范时其实测距离与标称距离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是合理的,但是误差如果太大就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了。厂家所标的是在最好的天气条件下的工作距离,但是实际上很难达到那样的条件,就算是达到了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在稳定的环境下,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还可以达到厂家的标称距离,甚至有时检测距离都会比标称距离要高很多。但在实际情况下,室外环境是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尤其雨天和雾天会使红外光的能量损失很大,此时往往会达不到标称距离。所以在实际中,往往按照厂家标称距离的50%至70%来安装,所以,选择对射产品来防盗时,实测是最关键的。
Q:目前常用的探测器均是有线连接的,它安装在室内的话,而室内本身有许多如电视、音响、照明等线路,怎样才可以使这些线路不影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另外,探测器连接到主机的线路有一定距离,怎么样可以保护这些线路使其不被剪断? A:普通探测器一般采用四线制,其中两线为电源(一般为DC12V),另两线为信号(一般为NO/NC开关量信号)。按照工程规范强电和弱电应该分管走线,而探测器的信号线为开关量信号本身就不容易受环境干扰影响,因此电视、音响及照明等线路不会有影响。还有在安装时不要同强电和能产生强磁场的电器安在一起,线路也不能和强电线路走在一起。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有线报警的探测器连接到主机的线路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探测器线路的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探测器一般都有防剪功能。而对于连接线路的保护一方面根据工程的等级,可以采用穿钢管、PVC管、桥架或暗埋等方式来保护;另一方面,防止线路被剪的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接入线末电阻,每一个正规厂家的主机都有此功能的。另外,合格的报警主机的防区检测电路都会对线路的剪断做出反应,一旦线路被剪,主机就会认为这个探测器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 但根据目前安防的发展现状,仅仅具有防剪功能是不够的。因为随着安防行业的开放性经营,内盗或技术型犯罪逐年增加,所以只有具备了自保功能的探测器才能更好保护别人。
Q:主动红外的工作器件主要是发射和接收端的镜片,它们在调整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A:这两个镜片如果调整不准的话,直接结果就是偏离中心区域,导致接收不良。 主动红外探测器的调整一般应以受光端的电压输出值为准,通过对镜片的偏转角度和垂直角度的微调,观察受光端的输出电压,电压越高,表示探测器对的越准确,误报率就越低。一般对射探测器都会有一个最低的输出电压指标。现在的对射在安装调试的时候都比较简单,只要按照厂家提供的安装方法正确安装的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问题的。
Q:灵敏度是影响探测器的误报率或漏报率的最直接因素,怎样调校灵敏度而使误报率和漏报率达到理想的效果?
A:在常规探测技术中,灵敏度在误报和漏报之间是一个矛盾体,为降低误报而调低灵敏度,必将带来漏报上升的问题;相反,为降低漏报而调高灵敏度,又会带来误报上升的问题。实际应用中是很难准确掌握这个“度”的。
灵敏度的具体设定需根据实际环境来决定。一般来讲,如果应用环境比较恶劣,比如经常有鸟类或者叶片漂浮物等阻挡光束,那就应该设定在低灵敏档。主动红外探测器要选择合
适的响应时间:太短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扰,如小鸟飞过,小动物穿过等;太长会发生漏报。通常以10米/秒的速度来确定最短遮光时间。有时由于季节变换,冬季和夏季要对灵敏度分别调整。
Q:目前有双光束的和四光束的红外探测器,是不是光束越多探测效果越好?
A:四光束探测器意味着更多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误报率,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一般在长距离的环境下(标称距离超过100米)使用较多。不是光束越多探测效果越好,要看用到什么地方,如果的地方比较小,我们就要用少光束,这样就能减少它的漏报率,用的地方比较大的,就要用多光束的,这样的话就能减少它的误报率。 多光束探测器的主要用途是防误报,因为其原理是需要遮住全部的光束才报警,从这一点来讲,只要是双光束以上,探测的又是人体这个范围的物体,就和光束的多少没有关系了,只和光束的覆盖区域有关系。当然了,目前有些产品被看作是红外栅栏来应用,这是出于把多射束探测器组合应用的考虑。
Q:双鉴探测器利用了红外和微波的双重技术,使其误报率下降,准确度提高,但是由于微波技术本身可以穿透墙壁等障碍物(以及其对金属的屏蔽),这样一来,双鉴探测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否受到很大的影响?
A: 双鉴探测器的微波探测范围一般都会比被动红外的探测范围广,一般厂家的双鉴探测器都设有微波范围调节旋钮,在调试过程中,以步行测试的方法,观察探测器的指示灯,通过微波范围调节旋钮以及安装支架的角度使微波范围尽量在室内并接近被动红外的探测范围。微波灵敏度一定不能过大,因为微波只有穿透性,在调试的时候要注意。
微波技术到底会不会影响探测器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据了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的厂家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如提高频率(其K波段频率是其他一些常用的微波频率的2-5倍),降低泄漏;提高微波的成型程度,利用专用的波导赋型天线使得微波和红外高度复合,进一步降低了泄漏到防护区域以外的微波能量。
需了解更多安防资讯请登陆网站:http://www.cs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