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灵隐高僧瞎堂慧远禅师生平事迹考
万 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瞎堂慧远禅师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驻锡于或住持了滁州龙蟠山寿圣禅院、琅琊山开化禅院,婺州普济禅院,衢州子湖山定业禅院、报恩光孝禅院,潭州南岳山南台禅院,台州护国广恩禅院、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浮山鸿福禅寺,并应诏入住临安(杭州)皋亭山崇先寺,最后奉诏住持临安景德灵隐禅寺。四十余年间,虔心弘法,对南宋佛教的传播与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传法于被尊之为日本禅宗之祖的日本僧人觉阿,致使其“宗旨遂分一派于日本国焉”。
关键词:瞎堂慧远禅师;景德灵隐禅寺;日本僧人觉阿;生平事迹考
瞎堂慧远禅师(1103~1176)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甚多。最早而又较为详细的传记为南宋著名文士周必大(1126~1204)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为其撰写的《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1(以下简称《塔铭》),灯录则以南江府报恩光孝禅寺僧正受(1146~1208)所编之成书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嘉泰普灯录》的《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传》2为最早。瞎堂慧远禅师于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1169)驻锡平江府(今苏州)的虎丘,周必大与其初识于此处,后复见于禅师住持的临安府(今杭州)景德灵隐禅寺,相交近十年,并有瞎堂慧远禅师之弟晓林禅师所提供的原始行状资料为蓝本,所述详于其行年事迹。正受禅师为瞎堂慧远禅师的后学晚辈,年轻时曾经拜谒过瞎堂慧远禅师
1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僧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第十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79册,第385页。
1
于虎丘,瞎堂慧远禅师还曾督促鼓励正受禅师撰写《嘉泰普灯录》,正受禅师所述偏重于教内事迹。主要文献还有瞎堂慧远禅师的法嗣齐己等所编之成书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记载其师语录及弘法事迹的《瞎堂慧远禅师广录》1(以下简称《广录》)二卷。本文以此三种文献为主,并结合其他灯录史籍等,对瞎堂慧远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佛教史上地位及影响进行考述。
一
《塔铭》及《慧远禅师传》均称禅师姓彭氏,名慧远,“眉山人”,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及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则更为具体地称其为“眉山金流镇”2人,即今之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三洞乡。禅师的父亲名宁,母亲宋氏。其家“先世儒业”。
《嘉泰普灯录》记载禅师在一次上堂开示时自称:“老僧本贯眉州眉山县人事。行年癸未(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十六日巳时建生。”3禅师十三岁时(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其兄出家为僧。禅师问其兄出家“欲何为乎?”其兄曰:“求解脱耳。”禅师曰:“然则,我亦可为也。愿与兄偕。”这一愿望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据《塔铭》称“师有弟晓林亦出家,且得法于师”,可知瞎堂慧远禅师有兄弟三人先后出家为僧。自此,该彭氏家族从“先世儒业”到出家者络绎不绝,如多年后,其族孙石田法薰禅师亦出家,并成为一代高僧,担任景德灵隐禅寺的住持凡十年,并圆寂于该寺4。祖孙二人先后担任南宋时期江南“禅院五山”5排名第二
1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
2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卷九“古德机缘·灵隐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宋·僧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第十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79册,第385页。 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第四末《行状》,《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55页。
宋·周密原本,明·朱廷焕补增补:《武林旧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湖山胜概下·景德灵隐禅寺”云:“嘉定间(1208~1224),品第江南诸寺,以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为禅院五山;钱塘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为禅院十刹。”
4
5
2
之皇家寺院景德灵隐禅寺的住持,可称为禅林佳话。
瞎堂慧远禅师先于当地的药师院出家。药师院僧宗辩“问质所疑,辩察其异,语之曰:吾不用你侍奉也。其往参丛林,度有成而归,吾犹未老也”。瞎堂慧远禅师即祝发受具。据《塔铭》等称其“寿七十四,僧腊五十九”推算,他祝发受具时的年龄大致为十五岁(按照古代计算年龄的通例均算虚岁,下同),时约为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
瞎堂慧远禅师离开药师院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学四年。他大致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1)离开大慈寺后,“乃游诸方,叩请甚众”。然后返回峨嵋山,往灵岩寺依止绍徽禅师习禅。绍徽禅师为黄龙慧南禅师的四世孙、浮山真禪師的法嗣,禅修甚深。瞎堂慧远禅师初入寺门,值徽禅师饭罢于庭庑间闲行。瞎堂慧远禅师刚放下行装便问曰:“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甚么人为文殊之师?”徽禅师答云:“金沙溪畔马郎妇。”1这一初参绍徽禅师的情形,给瞎堂慧远禅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五十多年后(1175),瞎堂慧远禅师奉圣旨入内廷选德殿与宋孝宗说禅时,还谈到了这一参禅的公案。瞎堂慧远禅师云:“古今语录中多有难判底公案,看病不出,便判不下。”宋孝宗曰:“如何见得?”“师奏云:臣昔在峩眉山,参一尊宿名绍徽。初见,造佛像,乃放包礼,问:‘文殊是七佛祖,七佛祖师师是阿谁?’徽云:‘金沙滩头马郎妇。’臣见其语异,遂住三年,每以本分事扣之,临别乃问云:‘兴化打克宾维那,意旨在甚么处?’徽乃拽拄杖赶出三门,云:‘许多时吃我饭。’作者语话,后十年方有省。”2在灵岩寺时,“时有起铁拂者为首坐,师亦往亲近。起尝诱掖之,两岁未有所得。一日静坐次,有僧独行自语云:‘假四大以为盖覆,缘六尘而生心。忽遇六尘顿息,唤什么作心?’师闻之忽有省,遽起告首座,首座可之。上方丈告徽,徽亦可之”3。“翼日,瞎堂慧远禅师即吿行。同志挽留,不听,曰:‘师以为可,而吾终未释然也’”4。《塔铭》及诸灯录均称瞎堂慧远禅师依止绍徽禅师习禅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2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75页。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3
4
二年,但据瞎堂慧远禅师与宋孝宗说禅时自述为“遂住三年”,其中的差异,可能为实算二年有余而跨越三个年头的缘故。瞎堂慧远禅师离开灵岩寺的时间大致为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时年约二十二岁。
瞎堂慧远禅师听说五祖法演门下“三佛”之首的圆悟克勤禅师(受赐“佛果禅师”之号,1063~1135)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便去拜谒,由此成为圆悟克勤禅师的法嗣。有一天,圆悟禅师普说,师豁然有得,仆于众中,掖起之,乃曰:“吾梦觉矣。”“至暮,与圆悟问答无滞。圆悟大喜,以偈赠师,有‘奋铁舌转关捩’之语。众目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率常屈其上首”1。《续传灯录》对瞎堂慧远禅师皈依于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并获得禅悟的经历记载得更为详细:
时圆悟自云居归蜀住昭觉,师造焉。每问话请益,辞旨峭硬,圆悟深器之。一日,圆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师闻举,豁然大悟,仆于众中。众以为中风,共掖起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圆悟小参。师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律贫无一钱。户破家残,乞师赈济。”答云:“七珍八宝一时拿。”师曰:“争奈贼不入谨家之门?”答云:“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师随声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师又喝。圆悟连喝两喝。师礼拜。悟大喜,以偈赠师,有“旧铁舌转关棙”之语。众目之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矣。2
瞎堂慧远禅师依止圆悟克勤禅师十余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眉州太守延请禅师居象耳山,不赴。这一年,圆悟克勤禅师示寂。瞎堂慧远禅师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南游,时年约三十三岁。
1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4
二
瞎堂慧远禅师初抵淮南,住龙蟠山寿圣寺(滁州龙蟠山寿圣禅院)。一年后1,迁琅邪山之开化寺(滁州琅瑘山开化禅院),旋又移婺之普济寺(婺州普济禅院)。在这几所寺院,瞎堂慧远禅师均留下了开示语录。《塔铭》称,瞎堂慧远禅师驻锡婺州普济寺期间,“侍郎苏伯充一代耆德,日与师谈论”。此人即苏迟(?~1155),字伯充,号涌泉先生,为苏辙长子、苏轼侄儿,小名梁,生年不详。高宗建炎元年(1127),出知高邮军。次年(1128),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奏减上供罗额,父老为立生祠,遂安家於此,为婺州苏氏始迁祖。绍兴五年(1135)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二年(1142)致仕。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享年约80岁,葬南溪灵洞栖真院侧。苏迟年长瞎堂慧远禅师近三十岁,为出自名门世家、德高望重的“一代耆德”,却“日与师谈论”,可见瞎堂慧远禅师虽年仅三十多岁,但德业修养已不同凡响。
瞎堂慧远禅师“俄徙衢之定业寺(衢州子湖山定业禅院)”。在驻锡定业寺期间,瞎堂慧远禅师“自发明心要,即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尝因开炉升坐曰:‘天无门地无壁,葫芦棚上种冬瓜。两手扶犁水过膝,跳金圈吞栗棘毡。拍板对无孔笛。屈屈,独脚山魈解双趯。去年冬里无炭烧,今年定是无火炙。饥时饥到眼睛黄,穷时穷到赤骨立。屈屈,且道屈个什么?尀奈监寺、副寺、维那、典坐、直岁等,却与泥水匠商量。放出两头鸱鹘,咬杀佛殿脊。’又上堂,举真净和尚示众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脚头脚底,横三竖四。北俱卢洲火发烧着帝释眉毛,东海龙王忍痛不禁,轰一声霹雳,直得倾湫倒岳云暗长空,十字街头廖胡子。’醉中惊觉起来,拊掌呵呵大笑云:‘筠阳城中近来少贼。’乃拈拄杖云:‘贼贼。’师举了曰:‘是则一场卖弄不少,争奈鼻孔眼睛各有主在,何故葛藤堆里作窃未当白拈,酒店门前舍遗不是正贼。’时东廊下恰犬吠,师乃唤行者探,门前有甚官客。大众皆回首,师曰:‘要见正贼么?’
1
此据《塔铭》,明居顶撰《续传灯录》作“(绍兴)八年”,即1138年。见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5
遂哨指一声,摇手下坐。其举扬大率如此”1。
《塔铭》称:“时妙喜杲公谪梅州,有传师偈颂往者。妙喜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此也!因以书寄法衣。逮其归,相遇甚欢。妙喜极口称誉之。自是人益归重。”2妙喜杲公即大慧宗杲禅师(10~1163),为圆悟克勤禅师最得意的传衣法嗣,瞎堂慧远禅师的法兄,曾任临安府径山能仁寺的住持。绍兴十一年(1141),侍郎张九成来寺院从大慧宗杲禅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作为朝中主战派的张九成受到秦桧的排挤,大慧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于次年(1142)五月被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绍兴二十年(1150)又再贬梅州(今属广东省);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得“蒙恩自便”,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离开梅州,启程返回浙江,途中曾与谪居安南而此时亦被起复的张九成再次聚会;同年三月,大慧宗杲禅师被旨恢复了僧籍。十一月诏住阿育王寺。绍兴二十八年(1158)诏令重返径山。宋孝宗即位,赐号“大慧”禅师。后谢任归隐明月堂,于隆兴元年(1163)八月十日示寂,世寿75岁,谥号“普觉”,塔名“宝光”。关于对大慧宗杲禅师的评价以及其与秦桧结怨事,宋人刘震孙(1197~1268)在宋住显等编《石溪和尚语录》序言中曾经着重指出:
文公朱夫子初问道延平,箧中所携惟《孟子》一册、《大慧语录》一部。公于异端辟之甚严,顾独尊信其书如此,是岂无所见而然哉!方秦桧柄国,自公卿大夫无敢违忤,大慧藐然一衲子,乃能援复仇大义,抗言无讳。至语桧云:“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今公挟夷狄以令天子。”虽身被南迁之祸,而名震海内,与张横浦、胡忠简辈相颉颃。盖尝窃窥其书,其要言精义往往多与《孟子》合。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大慧有焉。文公之所取,固在此而不在彼也。3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2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住显等编:《石溪和尚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22页。
6
3
由此可见,大慧宗杲禅师还曾当面指责过秦桧,才会结怨甚深,被褫夺衣牒并流放十多年。据“时妙喜杲公谪梅州”语,大慧宗杲禅师得知瞎堂慧远禅师的偈颂后惊骇欣赏之余并以书寄法衣之事,发生在绍兴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之间,当时瞎堂慧远禅师驻锡于衢州定业寺,时年五十岁左右。据此,瞎堂慧远禅师先后驻锡于龙蟠山寿圣寺、琅邪山之开化寺、婺州普济寺、衢州定业寺这四所寺院的时间超过了十五年。
大慧宗杲禅师之所以将法衣传予这位法弟,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这位法弟确实卓尔不凡,定能承续师门的法脉;其二,当时朝廷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自己被贬谪流放长达十多年,能否在有生之年回到临安并恢复僧籍,尚属未知之事。故传法衣于这位后起之秀的法弟,便可安生听命、别无遗憾了。
《塔铭》称:瞎堂慧远禅师“俄徙光孝,阅十年,安定郡王赵表之、侍郎曾天猷俱为世外交。”安定郡王为宋太祖一系的子孙封爵,《嘉泰普灯录》称其为“光孝郡王赵公令衿”,误。清彭继清述《居士传》云:“赵表之者,名令衿,太祖五世孙也。参圆悟于瓯阜。圆悟曰:‘此事要得相应,直须死一回方得。’表之得旨,尝自疏曰:‘家贫遭劫,谁知尽底,不存空室无人,几度贼来亦打。’圆悟嘱令加护。”1史籍及佛教文献中多见其以佛教居士(名“超然居士“)身份活动的记载。据《续传灯录》记载,赵令衿为昭觉圆悟克勤禅师法嗣,也就是瞎堂慧远禅师的法兄弟。该书云:
郡王赵令衿,字表之,号超然居士。任南康,政成事简,多与禅衲游。公堂间为摩诘丈室。适圆悟居瓯阜,公欣然就其炉锤。悟不少假,公固请,悟曰:“此事要得相应,直须是死一回始得。”公默契。尝自疏之,其略曰:“家贫遭劫,谁知尽底不存;空屋无人,几度贼来亦打。”悟见,嘱令加护。绍兴庚申(1140)冬,公与汪内翰藻、李参政邴、曾侍郎开诣径山谒大慧。慧闻至,乃令击鼓入室。公欣然袖香趋之。慧曰:“赵州洗钵盂话,居士作么生会?”公曰:“讨
1
清·彭继清述:《居士传》三十一,《卍新纂续藏经》第88册,第238页。
7
甚么碗?”拂袖便出。慧起搊住曰:“古人向这里悟去,尔因甚么却不悟?”公拟对。慧拟之曰:“讨甚么碗?”公曰:“还这老汉始得。”1
乾道八年(1172)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车驾幸灵隐寺时,召见瞎堂慧远禅师并与其谈禅时,便谈到超然居士安定郡王赵令衿,有这样一段对话:
(瞎堂慧远禅师)读大慧宗杲自梅阳所寄法衣书,云:“超然居士是个中人,恐有未至处,当与商量。”上(宋孝宗)见此曰:“迟两年惜不及识宗杲。”上问曰:“超然如何?”师奏云:“超然居士与圆悟先师及大慧游从之久。令臣与他痛下毒手。”上笑。2
瞎堂慧远禅师有《寄超然居士》偈颂云:“瀫水一言亲领略,桐城千里重相闻。节角誵讹斩新句,不知居士与谁论。”3
曾天猷即曾开,字天游,《宋史》有传4。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1102~1106)登进士第。历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等职。时秦桧专主和议,曾开草国书,与秦桧就事论辨,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将曾开劾褫职。卒年七十一。秦桧死,始复待制。史籍称其孝友厚族,信于朋友,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续传灯录》称:“侍郎曾开从师(瞎堂慧远禅师)参叩。曾虽士大夫而饱参诸老,从妙喜游甚久,而未甚颕脱,至见师始尽余疑。”5而成为瞎堂慧远禅师法嗣。《续传灯录》又云: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昭觉圆悟克勤禅师法嗣·郡王赵令衿”,《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59页。
2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71页。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92页。 《宋史》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曾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一“灵隐远禅师法嗣·内翰曾开居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83页。
8
3
4
5
内翰曾开居士,字天游。久参圆悟,暨往来大慧之门有日矣。绍兴辛未(二十一年,1151),佛海补三衢光孝,公与超然居士赵公访之。问曰:“如何是善知识?”海曰:“灯笼露柱猫儿狗子。”公曰:“为甚么赞即欢喜毁即烦恼?”海曰:“侍郎曾见善知识否?”公曰:“某三十年参问,何言不见?”海曰:“向欢喜处见?烦恼处见?”公拟议,海震声便喝,公拟对,海曰:“开口底不是。”公罔然。海召曰:“侍郎向甚么处去也。”公猛省遂点头,说偈曰:“咄哉!瞎驴丛林妖蘖,震地一声,天机漏泄。有人更问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海曰:“也秖得一橛。”1
文中的“海”即“佛海禅师”,为瞎堂慧远禅师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所获得的赐号。瞎堂慧远禅师有《答曾侍郎》偈颂云:“辉天绰地金刚眼,再锻重烹铁蒺藜。脱体顿抛无朕迹,瞎驴从此丧全机。当阳活脱向上路,收放应须阔着步。印泥印水目前观,日面月面没回互。脱笼掣辔绝名模,棒喝交驰得也无。不落化门成底事,紫罗帐里撒真珠。”2
《塔铭》云:瞎堂慧远禅师“后过南岳,住南台。有龙玉琏、方广行,皆月庵高弟,道行湖湘,窃相谓曰:此间壁立万仞,远将何所置足乎?及闻其议论超诣,始大叹服。琏率其属环拜曰:此膝不屈于人久矣”3。瞎堂慧远禅师之前从未到过湖南,这次为何突然有“过南岳,住南台(寺)”的机缘?《塔铭》等文献未交待清楚。清纪荫编纂《宗统编年》云:“侍郎曾开从妙喜游甚久,而未颕脱,从远参叩,始尽余疑。乃延住湘江南台4。时龙王琏、方广行皆月庵高第(弟),道著湖湘间,私相语云:‘此间壁立万仞,远何所措足乎。’因请升座,设三十余问,皆誵讹险节关棙。远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始大叹服,琏即率其属环拜曰:‘此膝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一“灵隐远禅师法嗣·内翰曾开居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83页。
2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92页。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纪荫编纂《宗统编年》称“湘江南台(寺)”,也有可能指的不是南岳南台寺。湖湘有两所同名为“南台寺”的重要寺院,其一为“南岳南台寺”,其二为“湘西南台寺”。后者因其位于湘水(湘江)之西、岳麓山之麓,故名,又称“水西南台寺”;因欲与南岳衡山之南台寺相区别,又名“小南台寺”。因龙王琏、方广行两位禅师均为南岳高僧,又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一所收为“潭州南岳山南台禅院语录”,应当可信,这里据此并从《塔铭》及诸多灯录所云定为南岳南台寺。
3
4
9
不屈于人久矣。’”1据此,可知瞎堂慧远禅师赴南岳驻锡南台寺,是由于曾开的延请。而曾开则在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知潭州并兼任湖南安抚使,为当时湖南负责军务治安的最高长官。南宋时期,湖南守臣经常到江浙延请高僧来湘担任重要寺院的住持。如南宋著名文士兼词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张孝祥(1132~1169)于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游览金山寺,与时任金山寺住持的别峰宝印禅师(1109~1190)结下了深厚情谊。别峰宝印禅师为四川龙游(今峨眉山市)人,为圆悟克勤的嗣法上首弟子峨眉中峰密印安民禅师的法嗣,密印安民禅师曾遣其往省圆悟克勤于成都昭觉寺得到磨砺,又于南游江浙时拜谒并受到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密印安民禅师的法兄弟大慧宗杲禅师的高度欣赏和器重。就在当年(1167),张孝祥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并兼任湖南安抚使,任期近二年。在潭州任职期间,他想延请别峰宝印禅师担任沩仰宗祖庭、湖南宁乡大沩山密印寺的住持,派人专程往金山寺,留下了《送慈曼如金山迎印老住大沩》诗:“传与金山山下龙,乞将上水一帆风。道人自有飞空锡,只载中泠十丈洪。”
2但是,在镇江官吏百姓的极力挽留下,别峰宝印禅师没有能够去成;而后不久,张孝祥也离开
湖南,于乾道五年(1169)三月返还芜湖,七月份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陆游《别峰禅师塔铭》对此有所记载:“潭帅张公孝祥尝延以大为(沩)山,师与张公雅故,念未有以却,而京口之人自郡守以降力争之,卒返潭使。”3南岳南台寺是南禅青原系行思禅师(?~740)门下法嗣石头希迁(700~790)的结庵禅修处4,为南禅青原系石头宗的祖庭,是一所重要的禅寺,当然“壁立万仞”。估计瞎堂慧远禅师赴南岳南台寺也是这种情况。当时曾开虽然已经离开湖南,但有可能湖南的官吏请曾开物色推荐江浙高僧大德来湘住持该寺。月庵即月庵善果禅师(1078~1152),为潭州开福(今长沙开福寺)道宁禅师的法嗣,开福道宁禅师与圆悟克
1
清·纪荫编纂:《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卍新纂续藏经》第86册,第242页。
2
宋·张孝祥撰:《送慈曼如金山迎印老住大沩》,《于湖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卷中称:“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号曰‘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焉。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跖,谥曰‘无际见相’。”《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1070页。
3
4
10
勤禅师同为南岳下十四世之杨岐法系僧人五祖演禅师的嗣法弟子1。月庵善果禅师嗣法于开福道宁禅师后,曾经拜谒过圆悟克勤禅师(时圆悟克勤禅师驻锡潭州道林寺),得到圆悟克勤禅师的欣赏。先后驻锡住持过湖南衡山上封寺、浏阳道吾山石霜寺、衡山福严寺(两住福严寺)、闽中黄檗寺等著名寺院,晚年居潭州大沩山密印寺。因其两住福严寺,故称“福严月庵果禅师”,晚年驻锡并圆寂于大沩山密印寺,又称“潭州大沩月庵善果禅师”。龙王琏禅师与方广行禅师均为月庵善果禅师高第,师出名门,已经道著于湖湘间,故在不知瞎堂慧远禅师禅修深浅的情况下,难以接受这位来自外地的僧人。在“设三十余问,皆誵讹险节关棙。远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后,他们才“始大叹服”而“环拜”于瞎堂慧远禅师座下。《广录》保留有瞎堂慧远禅师在南岳南台寺传法的语录。
《塔铭》云:瞎堂慧远禅师“未几,过天台,历住护国、国清、鸿福三寺”2。这里的“天台”指的是包括天台山之内的台州辖域。护国、国清、鸿福三寺分别在宋代台州的天台与黄岩两县。
护国寺在台州天台县。宋陈耆卿撰《赤城志》云:
护国寺在县西北二十里,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957)建,盖僧德韶第九道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后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广恩”。钱惟演题云:“峻极压沧溟,峰居聚百灵。重门深閟邃,绝涧远湛冥。客问无生法,人游不死庭。何当谢簪组,鸟道驾飞軨。”
《广录》中称此寺为“台州护国广恩禅院”。国清寺亦在天台县,《赤城志》又云:
1
传见宋·普济撰:《五灯会元》卷二十,《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419页。
2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景德国清寺在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598)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605~617)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841~846)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加“大中”。国朝景德二年(1005)改今额。前后珍赐甚伙,合三朝御书几百卷。后毁于寇,独顗手题莲经与西域贝多叶一卷,及隋旃檀佛牙仅存。建炎二年(1128)重新之。寺左、右有五峰双涧,号四绝之一。上有三贤堂、锡杖泉、香积厨。有诃罗大神像。寺前有新罗园,唐新罗僧悟空所基。东南有祥云峰、拾得岩。东有清音亭。其最高处有更好堂。寺后岩有瀑布,循涧而上,尤为奇胜。
1
《广录》中称此寺为“台州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鸿福寺在台州黄岩县,《赤城志》云:
鸿福寺在县西八十里,东晋永和中建。旧有永和堂,相传菩提引尊者所基,至唐咸通中(860~873)新之。按五代石刻,山有独峰,望之若紫云覆顶,芒采注射,山若浮动,故号“浮山”。后有西僧结庐诵经,其动遂止。国朝大中祥符四年(1008~1016)赐额。”2
《广录》中称此寺为“台州浮山鸿福禅寺”。以上三所寺院在宋代均为禅寺。天台山号称佛国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丛林(寺院),为国清、万年、护国及太平,瞎堂慧远禅师即住持了其中的二所,并且均留下了语录收于《广录》中。
《塔铭》云:“乾道丁亥(三年,1167),沈尚书德和守平江,以虎丘比不得人,力邀师。至则接物无倦,户外屦满,素悦服,名达阙下。五年(1169),有诏住高(皋)亭山崇先寺。”
3《续传灯录》的记载较为细致:“乾道丁亥,尚书沈公德和守平江,以虎丘大道场比不得人,
力邀师主之。至则接物无倦,法令整肃。适丁荒歉,虽斋粥不继,而户外之屦常满,忘躯为法
1
以上均见宋·陈耆卿撰:《赤城志》卷二十八“寺观门二·寺院·天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陈耆卿撰:《赤城志》卷二十八“寺观门二·寺院·黄岩”,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3
者集焉,道益显著。遂奉诏住高(皋)亭山崇先寺。未几,与主者不合,退居迎照庵。”1虎丘寺为南宋嘉定间(1208~1224)品第江南诸寺所列禅寺“五山十刹”中的“禅院十刹”之一,前文已引宋周密等撰《武林旧事》的记载出注,为一所重要的“大道场”,寺院的住持皆由地方延请。瞎堂慧远禅师于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1169)之间驻锡于该寺,周必大即与其初识于此处,正受禅师年轻时亦曾于此拜谒过瞎堂慧远禅师并受到禅师的督促鼓励《嘉泰普灯录》。瞎堂慧远禅师正是在该寺开堂说法“接物无倦”而“道益显著”,其声望渐为士大夫及朝廷所知晓,而“名达阙下”。《广录》卷第三保留了部分禅师在虎丘寺的法语。
三
而后,瞎堂慧远禅师便“奉诏住高(皋)亭山崇先寺”。此为禅师丛林进入皇家寺院之始。
皋亭山在杭州城东北部。南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记载:
崇先显孝华严教寺在皋亭山,绍兴十九年(1149)建,旨充显仁皇太后功德寺。二十八年(1158),赐“崇先显孝禅寺”为额。嘉定十二年(1219),改充华严教寺,宁宗皇帝御书“皋亭山”三字及“崇先显孝华严教寺”八字以赐。有桃花坞、龙游洞、云锦亭。2
据此可知,崇先寺原为一所禅寺,嘉定十二年改充华严教寺;并且是显仁皇太后的功德寺,换言之,是一所皇家寺院。
瞎堂慧远禅师驻锡于该寺院不久,因“与主者不合,退居迎照庵”。所谓“主者”,当为该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一“灵隐远禅师法嗣·内翰曾开居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83页。
2
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一“寺观七·崇先显孝华严教寺”,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13
寺的住持。为何“不合”?诸史籍均未言明,估计有可能是“禅”“教”宗旨分歧的缘故。对此,瞎堂慧远禅师采取了退避的方式以免纷争。迎照庵是一所私人所建的小佛庵。《广录》卷四收禅师所撰《朱伯可求颂并引》云:
判务无隅居士,道韵超伦,天姿拔萃,忠义贯日月,孝悌通人神。训子得方,治家有法。于凤凰山麓先君墓侧创迎照庵,永延缁侣,用资神道。慧远乞罢崇先,得旨,自便投老于此。坐席未暖,而应诏冷泉,临别求语,信笔说偈:“凤凰山下方求隐,摩竭城中又转身。星电交驰何处是,旋穖倒用若为陈。居士门高无异说,山僧行处脱根尘。风作伴,月为邻,三眼摩酰笑似瞋。佗年策杖重倾盖,抵掌掀眉一笑新。”1
据此可知,迎照庵为无隅居士朱伯可所建位于杭州凤凰山麓其父墓侧的一座佛庵。这所佛庵虽为家寺,但也“永延缁侣,用资神道”。瞎堂慧远禅师是奉诏入住崇先寺的,故离开该寺,也必须上疏“乞罢”,“得旨”允许后,应朱伯可邀请“自便投老于此”。正是由于分歧并非个人意气而是教理宗旨,故不会降低双方在朝廷中的印象。次年,瞎堂慧远禅师奉诏住持临安府灵隐寺,此即所谓“坐席未暖,而应诏冷泉”。
《塔铭》云:“六年(1170)遂开堂于灵隐,赐号佛海禅师。惟圣上神曜得道,虚心应物,屡召师入内,相与问答,而其道益尊。”2所谓“开堂”,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时开法堂宣说大法,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瞎堂慧远禅师入住灵隐寺的准确时间,《广录》有所记载:
乾道七年(1171)正月二十日。有旨令慧远翌日引见。又降旨,二十三日驾过德寿宫回,引见。是日,入对选德殿。师奏云:“臣生于西蜀眉山,游方踰四十年。在山林间,但闻陛下即位以来,日应万机,道冠千古,外护佛法,契合龙天。是谓以佛心而治天下。臣嗣法圆悟佛
1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四,《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92页。
2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果禅师克勤。”上问:“圆悟是谁?”奏云:“臣之师也。太上皇帝驻跸维扬时,赐以圆悟禅师之号。”上曰:“在维扬时,惜不及见杲老何如。”奏云:“宗杲与臣同出圆悟之门。”上问曰:“卿甚时来灵隐?”奏云:“去冬(1170)会庆节前一日入寺扫洒。”1
据此可知,佛海瞎堂禅师是在乾道六年冬天的会庆节前一日入寺的。“会庆节”期为宋孝宗的生日,宋王明清撰《挥麈前录》云:“今上皇帝十月二十二日生,为会庆节。”2“今上”即宋孝宗。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云:“(宋)孝宗十月二十二日生,为会庆节。”3宋孝宗虽然诏令佛海瞎堂禅师入住灵隐寺,但实际操作均为臣下所为,“日理万机”的孝宗皇帝并不十分记得,故有“卿甚时来灵隐?”之问。
自乾道六年开始,直至淳熙三年(1176)佛海瞎堂禅师示寂为止,他均驻锡住持灵隐寺。在灵隐寺期间,他八次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其中一次为乾道八年(1172)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车驾幸灵隐”入寺与佛海瞎堂禅师谈禅;另外七次则为召佛海瞎堂禅师入宫谈禅,时间分别是:
乾道七年(1171)正月二十日,有旨令慧远翌日引见。又降旨,二十三日驾过德寿宫回,引见。是日,入对选德殿。
乾道七年(1171)三月七日,有旨,八日午时候驾。过德寿宫,回令灵隐、径山长老同入选德殿引见。
乾道八年(1172)八月六日,有旨宣灵隐长老。七日,同僧道守门,入内就观堂斋。斋罢,赴观堂前起居。上赐坐、赐茶。谢恩次,续奉圣旨,独宣灵隐长老至观堂东阁。
1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71页。
2
宋·王明清撰:《挥麈前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一“帝王诞生瑞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3
乾道九年(1173)四月二日,有旨,四月八日宣入内观堂斋。斋罢,同众起居然后交谈。
淳熙元年(1174)四月初七日,有旨宣禅师入内观堂斋。斋罢赐茶。茶罢交谈。
淳熙元年(1174)五月二十九日,得旨召禅师三十日入内。赐食罢,八棒鼓正午,引见。
淳熙二年(1175)闰九月初九日,奉圣旨宣禅师赴东华门。殿使引入,赐晚食选德殿。独宣见,交谈。这次召见留宿于宫中,次日回寺。
宋孝宗多次召见佛海瞎堂禅师,乃因“于时孝宗皇帝留神空宗,屡诏入内”1,召见的详细情形及交谈内容均记录于《广录》卷第二及卷第四,不再赘言。
在此期间,佛海瞎堂禅师两次受到宋孝宗赐号的恩遇。《广录》云:“乾道八年(1172)十月三十日,恭奉圣旨,景德灵隐禅寺住持传法佛海大师(慧远)特改赐‘佛海禅师’。迎引敕黄归寺。”可见这是第二次赐号。那么第一次赐号为“佛海大师”是在何时呢?《塔铭》及《嘉泰普灯录》均未言明。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对此有所记载:“(乾道)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2据此可知,第一次赐号是在第二次赐号之前的两个月,为何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改赐名号,原因不详。
值得指出的是,自从佛海瞎堂禅师应诏入住崇先寺而后住持灵隐寺之后,他就没有再留下系统明确可观的开堂法语及语录,反而其应诏奏对的情形言语等事无巨细记录无余。是他的年岁已高身体欠佳,还是他疲于应付帝王的召见及士大夫们的延请,而不能经常开堂说法;是他因其地位的高升、德高望重、“功德”不值得再为世间大众普法,还是这些为大众普法的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2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卷第五“临安灵隐寺沙门释慧远传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917页。
16
语录与其应诏奏对的语录相比不再值得记录,均不得而知。《续传灯录》记载了佛海瞎堂禅师自述“对御归以颂记之云:‘钵盂走马向天庭,惯踏天街马不惊。回首飞来峰上望,白云包尽帝都春’”1,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这是否也可以提醒人们,宗教归根结底所追求的毕竟是出世之终极关怀,过度地世俗化,尤其是被“”整合而异化,虽然热闹非常,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然而,佛海瞎堂禅师在住持灵隐寺期间,却有一件事情的确功德无量。《塔铭》云:“明年(笔者按:指禅师入住灵隐寺的第二年,即1171年),有日本僧觉阿,通天台教乘,颇工书,能道诸国语。初来谒师,气甚锐。师徐以禅宗晓之。觉阿留三年,作《投机五颂》而去。他日,因海商附其国圆城寺主者觉忠持书来谢,其为远人所敬如此。”3
关于觉阿其人及其所撰《投机五颂》,《续传灯录》有详细记载:
觉阿上人,日本国滕氏子也。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二十九,属商者自中都回言禅宗之盛,阿奋然拉法弟金庆航海而来,袖香拜灵隐佛海禅师。海问其来,阿辄书而对,复书曰:“我国无禅宗,唯讲五宗经论。国主无姓氏,号金轮王。以嘉应(笔者按:“嘉应”为日本高仓天皇年号,自1169年4月8日至1171年4月8日)改元舍位出家名行真,年四十四。王子七岁令受位,今已五载。度僧无进纳而讲义高者赐之。某等仰服圣朝远公禅师之名,特诣丈室礼拜,愿传心印以度迷津。且如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离相离言假言显之,禅师如何开示?”海曰:“众生虚妄见,见佛见世界。”阿书曰:“无明因何而有?”海便打。阿即命海升座决疑。明年(1172)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始知佛海垂手旨趣。旋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2
唐·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3
(归)灵隐,述五偈叙所见,辞海东归,偈曰:“航海来探教外传,要离知见脱蹄筌。诸方参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其一)。”“扫尽葛藤与知见,信手拈来全体现。脑后圆光彻太虚,千机万机一时转(其二)。”“妙处如何说向人,倒地便起自分明。蓦然踏着故田地,倒裹幞头孤路行(其三)。”“求真灭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错。堪笑灵山老古锥,当阳抛下破木杓(其四)。”“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哩(其五)。”海称善,书偈赠行。归本国,住叡山寺。洎通嗣法书,海已入寂矣。1
佛海瞎堂禅师对这位来自日本的僧人青眼有加,循循诱导,如《示日本国觉阿》法语云:
日本觉阿禅人泛海而来,参究达磨正宗,相从日久,执论不已。至金牛作舞处,似信不信。以后令往诸方游礼,自江北回至金山,闻击法鼓,乃高声云:“灵隐禅师打我一拳。”从此知解释然,如桶底脱。却回入室,卷舒出没,星电交驰。父不识子,子不识父。佛法禅道,了不可得。等闲拶出一言半句,铁壁银山,谁敢近傍。恰如孙武子用兵,如珠走盘,如盘走珠,了无住著。截断葛藤,趯翻窠臼,方知饭是米做。一日老僧举拳示之,乃云:“唤作拳头,眉须堕落,不唤作拳头,入地狱如箭。”阿云:“请师放下。”老僧云:“放下了也,你试道看。”阿云:“衲僧脑后底。”老僧云:“是甚么?”阿喝一声便出,信知此道不在语言,不从他得,当自知之。汝归本国,流通大法,续佛慧命,佛佛授手,灯灯相传,临济正宗,单提独掇。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在汝一人全身担荷。因其告别,重说偈言:“参透西来鼻祖禅,乘时东去广流传。镬汤炉炭随缘入,剑树刀山自在攀。教海义天休更问,龙宫宝藏岂能诠。翻身师子通涂妙,活捉魔王鼻孔穿。”2
觉阿由此成为佛海瞎堂禅师的法嗣。佛海瞎堂禅师有《送日本国觉阿金庆二禅人游天台》偈颂四首:
1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一“灵隐远禅师法嗣·觉阿上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83页。
2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三,《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86~587页。
18
佛子亲从日本来,人天随步叹奇哉。一机拶出金牛舞,千圣当头正眼开。
杀人放火大慈悲,禅教俱非道莫齐。平地一声师子吼,释迦弥勒竖降旗。
佛子飞帆过海来,好携瓶锡上天台。国师尚有灵踪在,宝塔巍然正面开。
达磨西来教外宗,了无言说立全功。单传直指通身眼,谁信从前彻骨穷。1
明代明河撰《补续高僧传》云:“德始,字无初,日东信州神氏子。幼聪颕,不好弄,遇群儿嬉戏,辄避匿引去,见僧则喜动颜色。从州之天宁大比丘一公祝发为沙弥。逮长,诣山城诸剎。既进具,坐探群书通大意,已而叹曰:‘昔吾乡觉阿上人,慧解精绝,善大小乘,一旦舍所学,附商舶抵中土,谒灵隐远禅师得法,东归,国人景仰,尊之为禅祖。”2自此,佛海瞎堂禅师“宗旨遂分一派于日本国焉”3。
四
《塔铭》云:“淳熙二年(1175)闰九月旦,师上堂说偈言数十句,末云:‘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师有弟晓林亦出家,且得法于师,方住国清(寺),至是招以来,若有所属(嘱)。明年(1176),感微疾,果以上元安坐而化,龛留十日,颜不变。是月二十五日,葬乌峰之塔。寿七十四,僧腊五十九。后事实林主之,传其道。又有了宣、齐己、了乘、师玉、元靖、绍鸿、如本,尼法真,皆住大刹云。”4据此,佛海瞎堂禅师示寂于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五日。
1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四,《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93页。
2
明·明河撰:《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五,“日本德始传”,《 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第477页。
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3
4
周必大撰写《塔铭》后识云:
某始识师于虎丘,晚乃见之灵隐。爱其辩而有宗,峻而能通,故乐与之语。师既葬,而(晓)林数以铭为请,且曰:吾师遗言也久之。乃为铭曰:
禅有顿门,无言为宗。世或待喻,假言以通。惟其善鸣,譬之雷风。言而非言,以开群聋。猗与远师,心传大雄。如应响谷,如待问钟。既得其承,龙象影从。明诏再锡,又彰其逢。发明正宗,摧折妄庸。法席屡迁,道契九重。于古有光,为誉益崇。顺缘而归,自昔所同。明月摄影,浮云无踪。我为铭诗,刻划太空。如彼戏论,记其初终。1
佛海瞎堂禅师的两位世俗弟子为《佛海禅师语录》撰写有后序,既是对师尊的怀悼,又是对师尊的褒崇。法嗣葛郯居士的后序云:
佛海老人,圆悟晚子,杨岐裔孙。穷乞儿散宅抛家,单身浮浪;老魔王杀人放火,无处声冤。驱耕夫牛,夺饥人食,空引得四海禅衲冒犯霜露,手胼足胝,毕竟成得他什么边事。残羹馊饭不自收拾,尚要鼓弄人家男女在。虽然,佛海宗旨又不可草书瞒却大众。颂曰:‘百尺竿头驾铁船,须弥顶上浪滔天。金刚脑后生芝草,忿怒那咤吃痛拳。淳熙五年(1178)十二月日(朝奉大夫新权知抚州军州事葛郯)谨序。
弟子颜度的后序云:
瞎堂老人,始予识之于天台国清。后住鸿福,会虎丘虚席,太守吴兴沈公德和遣人招之。予勉其行,临别约以他日东归借一室,相与徜徉剑池花岩间。自临海归,寓居阊门之西,距虎丘才三四里,尘累扰扰,数月莫能践约。一日凌晨访之。师先在客馆,若预知而候司者,相视
1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一笑,留而与之语。其言若惊雷掣电,震风凌雨,忽然青天白日,川明山静。盖纵横舒敛,繁简险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乃其得于西来所传者若是,未可以世间文字语言论也。其后与之往来,虽疏数无定,见则未尝不亲款。以至其没焉,其徒道能录其语,来属予为序。有不可辞,因谓之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诸方自可定当。予特叙所与相知者如此。淳熙四年(1177)上元后一日,姑苏颜度书。1
佛海瞎堂禅师亦有自述,从中可以了解禅师的禅修心境:
不向芦花深处卧,移舟尽在波心过。得个锦鳞如许大,无处货,推蓬对月平分破。
舞棹长歌声远播,江山心醉凝眸坐。赖有儿孙齐花柁。相应和,船头拨转还乡那。2
作者简介:万里,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宗教文化研究。
1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77页。
2
宋·齐己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第四,《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595页。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