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封的读音是:mí fēng。
弥封的拼音是:mí fēng。 繁体是:彌封。 简体是:弥封。 结构是:弥(左右结构)封(左右结构)。 注音是:ㄇ一ˊㄈㄥ。
关于弥封的成语
谈笑封侯 封赏 弥天大谎 仰之弥高 桐叶之封 蛛网尘封 白绢斜封 弥天大罪 疮痍弥目 芥子须弥
关于弥封的造句
1、考生的试卷经弥封、誊录、对读后,形成朱卷,考官对朱卷进行评阅。
2、当日三教签押封神榜,你也在碧游宫,晓得弥封无影、死后见明。
3、只要到银行外的自动提款机把弥封拆开然后输入密码。
4、考试结束后,工作人员正在弥封试卷。
5、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
关于弥封的词语
弥缝其阙 桐叶之封 芥子须弥 老而弥笃 疮痍弥目 历久弥香 东封西款 蛛网尘封 故封识 封赏
弥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弥封[mífēng]⒈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
二、引证解释
⒈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引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封弥》:“《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外头只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实场里今日早半天就拆弥封填起榜来了。”
三、网络解释
弥封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综合释义: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封弥》:“《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外头只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实场里今日早半天就拆弥封填起榜来了。”弥封[mífēng]将试卷封面的姓名、编号密封起来。《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其受卷官具受到试卷,逐旋关发弥封官,将家状草卷,腰封用印。」也称为「封弥」。弥封[mífēng]将试卷封面所印的编号密封住。 【造句】试卷号码弥封妥当后,上面需加盖联招会的章戳以求慎重。汉语大词典: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封弥》:“《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于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外头只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实场里今日早半天就拆弥封填起榜来了。”国语辞典:将试卷封面的姓名、编号密封起来。弥封[mífēng]⒈将试卷封面的姓名、编号密封起来。引《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其受卷官具受到试卷,逐旋关发弥封官,将家状草卷,腰封用印。」辞典修订版:将试卷封面的姓名、编号密封起来。《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其受卷官具受到试卷,逐旋关发弥封官,将家状草卷,腰封用印。」也称为「封弥」。辞典简编版:将试卷封面所印的编号密封住。 【造句】试卷号码弥封妥当后,上面需加盖联招会的章戳以求慎重。其他释义:1.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