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故宫前朝

故宫前朝

来源:华佗养生网


故宫前朝

讲解顺序:

1:开场白

2: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3: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

4:中和殿

5:保和殿

6:结束语

(共3536字)

开场白(略)

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前朝。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太和门。太和门前是五座汉白玉石桥,石桥下的河叫内金水河。从

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经引水渠流入,到午门东侧筒子河流出,总长2100米。作用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宣泄雨水;第二是河水本身可以救火;第三是宫中营造用水;第四是风水上需要;第五是出于建筑美学。

太和门前广场上,御路东西两侧各有青铜狮一只。东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匣状、石雕,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至于这两件陈设究竟是何寓意,早已无从知晓,有待后人考证。

太和门是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奉天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改称,叫皇极门。太和门的名字是清朝顺治皇帝改的。重檐歇山顶,九四开间,三开门,坐落在崇基之上,围以汉白玉石栏。作用呢,在明朝时是皇帝御门听证的地方;在清朝时,顺治皇帝登基;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都在这里举行。

清末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太和门被大火烧毁。正好赶上皇帝结婚,重建来不及了。那怎办呢?当时宫中的能工巧匠用“札彩工艺”搭成了一个仿建的太和门,以假乱真。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门是后来重修的。

过了太和门,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一个约三万平方米的空场,这里是太和殿前广场。广场中间有青石铺成的御路,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各90余方。这汉白玉的石块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也就是仪仗队)站班做记号用的。明清举行大朝礼时,广场上还放有品级山,位置也就是在这御路两侧,九品十八级,东西各两行,每行十八个。明代是木头的,清朝改成铜的。上面写着正几品或从几品。广场东侧是体仁阁,西侧是弘义阁。体仁阁是当时清朝前期的考场,给那些科举考试之外的人才一个当官的机会;弘义阁是当时的皇家银库。

广场中间放眼望去,有三层高台。“高台榭,美宫室”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审美取向之一。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云龙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据说下大雨时,这1142个螭首状的排水沟,同时排水。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入注,千龙吐水”的奇观。三层台阶间陈列着18个鼎式香炉,象征我大清朝18个省份。那皇帝的金銮宝殿就坐落在这三层台阶的最上层。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启用不到百日,被大火烧毁。明嘉靖年重建,改称皇极殿。后来又被大火烧毁。清顺治皇帝重建后,命名太和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取《周易 乾 彖(tuan)辞传》,太就是大,和就是和谐。意思是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重建的。在原大殿的基础上,把面阔九间改成了十一间,正殿格局未变。整个大殿高30.05米,面积2377米,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的顶,是重檐庑殿顶式,是宫殿建筑殿顶等级中最高的。正脊上有两只大吻,这两只大吻是目前中国古建中最大的。龙行,镇火之意。【高3.4米,宽2.68米,厚0.52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不但美观,而且还很实用。大吻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汇处,防止风雨侵蚀。垂脊上有10只小兽,名叫垂脊兽。它们分别是龙、风、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垂脊兽前,还有一个为了固定第一片瓦用的琉璃构件,叫骑凤仙人。在中国古建当中只有太和殿的垂脊上有10只小兽,其他的都一次递减。

太和殿巨大的屋顶铺满了暖色调的金黄色琉璃瓦;檐下的木构间是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绘成的金龙和玺彩画;沉着厚重的朱红色大柱稳稳地坐落在层层汉白玉须弥座上。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整座建筑轮廓优美、比例和谐、庄严飘逸,不愧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进入大殿抬头看,蟠龙藻井,口衔宝珠,人称轩辕境。宝珠正对宝座,以示“坐上之人”为真龙天子。皇帝宝座通体雕龙,座后是雕龙金漆七扇屏风。座下为须弥座式地平床,地平床上铺有地毯,正南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陛间称设香炉。宝座前放有脚踏、香桶、甪端、仙鹤、宝象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宝座为明代遗物。时期,袁世凯曾把太和殿皇帝宝座换成了西洋的大沙发式。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专家在库房里发现了原皇帝宝座残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修复,恢复了皇帝宝座的原貌。

宝座四周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列两旁,在外有66根大红漆柱。整个大殿共有72根巨柱支撑。

殿下金砖墁地。金砖的制作过程是极其复杂,原产自苏州。经京杭大运河,专门运到北京紫禁城。这种金砖质地细腻、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而且越擦越亮,不但隔潮透气,而且结实保温。

太和殿前东南角放有日晷,西南角放有嘉量。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晷盘上下两面刻有用“十二地支”为代表的刻度,分初、正,象征十二个时辰。每年春分到秋分,看日影投射到晷盘的上面刻度。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看日影投射到晷盘的下面刻度。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它有律、度、量、衡4种标准。日晷和嘉量表示这皇帝拥有宇宙的时间与空间,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还陈放着龙头龟、铜鹤各一只。实际是香炉,寓意祥瑞长寿和千秋万代。

太和殿外东西两侧还放有鎏金太平缸各两口,每口重约2吨。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黄金100两。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清扫庭院或应急防火之用。寓意金瓯无缺,江山永

固。像这样的太平缸故宫里有308口,其中18口鎏金。遗憾的是这些大缸上有严重的刺刀划痕,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时留下的。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皇帝并不常来。明清两朝,遇重要庆典或举行大朝礼时,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朝贺。重要庆典包括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过生日)三大节;皇帝登基、结婚、命将出征;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冬至祭天的前一天,皇帝在太和殿要亲自看祝视版(向上天汇报的工作总结);还有就是金殿传胪。【金殿传胪:是在太和殿前广场上举行的一种仪式。参加人员主要是当年科举考试的贡士们。举行大传胪时,贡士们穿正装(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按名次,站在文武的后面。由“鸣赞官”宣读成绩单(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中了第一甲、第二甲还是第三甲。第一甲叫进士及第,第二甲叫进士出身,第三甲叫同进士出身)。公布成绩以后,考生按一甲、二甲、三甲名次向皇上行礼,然后由专人捧“榜单”出太和门、午门,天安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考生们分两队,一甲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随榜单走中路出宫,其他人按秩序走太和门旁边两小门出宫。这时,状元要带领着各位考生在东长安门外观榜,以示荣耀。顺天府要专门组织仪仗队送状元回老家,三天后榜单收回内阁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大传胪后第三天,皇上赐新进士“恩荣宴”,又名“琼林宴”。宴后状元带领众进士上表谢恩,并择日到北京孔庙行礼竖碑。考中了有什么好处呢?一甲前三名,当时就封官守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修编(正七品)。其他人再经过“朝考”,按考试成绩授予不同的官职。】

过了太和殿我们来到的是中和殿,中和殿的殿顶是四角攒尖顶。明初叫华盖殿,嘉靖改称中级殿,清初定名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主要的用途有三个:第一,就是皇帝举行大典前,来早了,等时辰,或中间休息的地方。第二,就是举行祭地、祭日、祭月、祭祀太庙、祭祀社稷坛、祭祀历代帝王庙和祭祀孔子等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版。

第三,每年仲春吉日,皇帝到先农坛行耕耤礼的前一天,会在中和殿内阅视祝版,同时检查一下第二天要用的种子和盛放种子的青箱。【耕耤礼就是皇帝在先农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推三下犁,作出亲自劳作的姿态,好告诉天下的百姓自己也以身作则亲自劳作,那百姓就更应该种好地,搞好农业生产。】

保和殿位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须弥座的最后部,重檐歇山顶。明初叫谨身殿,嘉靖改称建极殿,清朝初期重建后改名为保和殿。【保和二字的出处和太和殿相同,意为人君应该保持天人和谐,维护万物平衡。】保和殿的内部建筑特点是“减柱法”,也就是殿内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使宝座前的空间特别敞亮。保和殿的用途也是有三个:第一,是每逢除夕皇帝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第二,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在这里举行;第三就是科举考试的殿试在这里举行。

保和殿后有一块艾叶青石的大石雕,这块石雕是紫禁城内最大的石雕丹陛。上面雕有九条云龙、下面配以海水江牙等图案。丹陛石雕长有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余吨,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结束语(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