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来源:华佗养生网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