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价值取向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价值取向思考

来源:华佗养生网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价值取向的思考

内容摘要: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关键词: 综合评价 个体差异 质性评价 自评与他评

《纲要》虽从原则上指出了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但还不够具体、明晰,需要进一步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一、评价目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评价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即“选拔适合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作为评价活动的最高宗旨。为此,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则违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只教升学考试必考科目,加班加点,死记硬背,非考试科目不教不学;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对人才评价以学历为标准。这种“应试教育”评价目的观,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用于选拔与培养英才,日益造成学生分化与人格,日益使得教育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起到了“反教育、反发展、反公平、反效益”的破坏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评价思想,它是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它依据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系统分析,及时反馈,对学生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状况作出价值判断,从而实现评价对象“增值”的目的。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对象

的过去与现实的表现,更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更要对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评价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

目前,学生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教育外部对内部的评价,主要是发挥评价的鉴定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所谓鉴定甄别,是指对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其实质是一种目标参照评价或绝对评价,如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等。

学生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具体表现为:

第一,反馈调节。即倡导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沟通方式,将评价结果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促进其改进提高。

第二,展示激励。在学习过程中,成绩的优劣、效果的好坏,始终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一般说来,得到正评价(奖赏、肯定的评价)时,积极性比较高,得到负评价(惩罚、否定的评价)时,积极性比较低落,因此,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如何重视这一心理反应,调动他们的内部动机,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记录成长。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第四,积极导向。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重视评价过程本身等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成长等方方面面,从而有助于建构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课程发展模式与框架。

三、评价内容: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长期以来,学生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尤其是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科学素养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学生评价还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但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单一、呆板、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评价内容必须改革。新课程提出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的风行,再一次使学生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这一点也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四、评价方法: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学生评价的方法主要是纸笔考试,属于量化评价的范畴,这种方法尽管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惟一化,更不能作为排斥运用其他方法的借口。

新课程要求学生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甚至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概念或程度上作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质性评价有三个关键要素:其一是“背景”,即

人的行为要素要放在特定背景下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其二是“个人感受”,质性评价必须理解评价对象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愿望和想法;其三是“定性资料”,不去寻找个人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而是在纯自然的条件下观察、收集评价信息。质性评价除了采用传统的个案研究、参与性观察、书面材料分析方法外,还常用历史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我国学生评价的主体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甚至连学习、生活的勇气也在评价中丧失。新课程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在学生评价中,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可由学生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后方可实施;同时,注重多渠道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且提倡由学生选择评价者,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这样,将评价活动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共同承担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的职责。

参考文献:

王长沛. 《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一次出版》, (P163—1,167—168)。

马忠林 . 《 数学教育评价》 . 广西教育出版社. 毛永聪 . 《 中学数学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林雅丽 . 《 浅谈中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教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