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 潮
教学目标
1.会认“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掌握“奇观、农历、据说”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2)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3)观潮人——最多 (4)响声——最大 (5)浪潮——最壮观 (6)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整体感受“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1)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2)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1)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
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2)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3)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4)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5)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6)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1)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2)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①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②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③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2)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1)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2)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
(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
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或是躺。)
“卧”是什么意思? (躺的意思。)
(3)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 (一动不动,没有动静。) 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 (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1)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2)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2.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认“鹅、卵、俗”等七7个生字,会写“淘、牵、鹅”等13个字,掌握“淘洗、柔和、灰白色”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4.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6.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4.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
说得好,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带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耳朵、眼睛、鼻子和心到书本上去看看月月亮。 (1)生字词扫盲。 (2)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 ”标记下来。出现了几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2. 在你读课文时,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来汇报。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
①“洱海”是个海吗?它在哪?
②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是月牙呢?
③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播放课件:金钥匙)
自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如果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放一放,以后再解决。有的是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一般这类问题,应与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同学们提出的第一题,有查到河海的资料了。 (生: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 通过查资料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题与课文关系不大以后再解决。 第三题,就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 3.理清文章大致顺序。
(1) 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 ?对,是四次。 (2)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 第一次, 是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次,是在小溪边。 第三次,是在田埂上。
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
三、课程小结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一)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 (手电筒、太阳、灯塔。) 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 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
(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二)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 1.品读“流着”。
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 生找到第二段。
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
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 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
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生:有水塘、还有月亮。(师板书:水塘抱月)
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什么?“水塘抱月亮”让你想到了谁? (妈妈。)
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 (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
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 (很美,很快乐。)
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3.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
师: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你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什么? (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 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运载了妈妈对我的(爱)运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4.本课虽为散文,却带均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读的时候,我在这一段里还发现一个小秘密,你们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韵母ang。
师:每句话末尾的字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的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到后来感受到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令学生打开文本,嫁接生活,读出不同的感悟,由景美升华至情深。
(三)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 (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 (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 (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三、拓展、写作训练 师:这篇文章读起来字字皆美,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还被入选了“全球经典美文之一”,有记者采访吴然,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
吴然:把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一口气写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师:看来我们不光要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还要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最温暖,最快乐,最难忘的事,然后写一小段在小本本上。
师:课下作业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2.诗歌意象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
*
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么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花牛歌》 一、新课导入
过渡:见过了秋晚的江上的场景,就让我们再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认识一只淘
气的花牛吧。 二、了解作者
徐志摩(1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 花牛草地上做了些什么? 坐、眠、走、做梦。
2.请学生大声朗读《花牛歌》,把花牛在草地里做的那些有趣的事情画出来,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注意:剪秋罗是一种美丽的开花植物,因为花瓣的形状杂乱尖锐,似乎是被人用剪刀随意裁剪过似的,又因为开放在秋天,因此得名剪秋罗。 四、赏析诗歌
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这句诗让人想象出花牛压扁剪秋罗的画面,给人十分活泼欢快的感觉。 2.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霸占”写出白云之多、之广,花牛睡在草地上,天上是大片的白云,给人以及其自由、安逸的感觉。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滴溜溜”写出了花牛的轻快愉悦,也写出了诗人的轻快愉悦。 4.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了西山的青峰。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太阳拟人化,写出时间的变化,又让觉得安逸舒适。 5.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极似“诗三百”、“汉乐府”、“花间集”,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你想象出来的画面。
4* 繁 星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认“昧、坠、怀”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写。
3.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吗?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横线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二、逐渐深入 1.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2.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板书:更亲切
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
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三、掌握自学
1.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2.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 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