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华佗养生网
课堂内外.教师版J课程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乔维青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重庆九龙坡400050】 I摘 要】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平等对 话、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师生平等 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880(2011)08—0055—02 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验.我们 乐于遵从的“启发式”教学只能培 3.新问题如何转化?—— (新转旧) 4.怎样获取新知识?—— (新知识)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参 养出遵从传统知识的寻旧型人 才。让我们背上了高分低能的帽 与、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合作探 究来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在于 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第八轮课 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了 反观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始 终处于“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 心”的状态.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师 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 首位.在教材中多次出现以探究 为中心的探究型的新型课.探究 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体验 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 计好的程序去被动接受。久而久 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和积极性,习惯于依赖与等待,失 去了应有的锐气和活力.这种重 灌输,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 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重应试技 巧的传授,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教学模式,根 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 是为了培养叛逆性的人才,只有 敢于否定一个“旧世界”,才能迎 来一个“新世界”.于是本课型应 以打破一个旧世界开始.不满足 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 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于现有的公式、定理等,将它们进 行加工改造,从中找出有用的新 东西.探究一般是从改变现有公 式、定理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条件。 探讨是否可以得出有用的新结论 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 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 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 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担负 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 素养的重任,因此必将被新型的 课堂模式所代替. 我们认为这种新型课堂模式 的关键词应该是:自主、合作、探 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 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让学生 开始.故课堂中要完成以下要点 的探究: 作为“自主一合作一探究式”课 堂教学的整人.根据教师提供的 条件 明耐探究的结果. 现在我以《两角和与差的正 弦、余弦函数》为例,来展示一下 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 1.探究的依据是什么?换言 之你是准备把谁拿来进行改造. ——(改造元) 2.怎么改造得出新问题? ——(做哪方面的改变) 究。因此就命名为“自主一合作一 2011国■55 课堂内外.教师版l镰程研究 、\ 知识点 、\\\ 过程 、 推导COS(Ol ) 推 ̄-sin(a ) 推导sin(a ) 步骤\ 第一步:由问题 高楼失火,lOOm ̄梯最大张角为75。,为 情境或改造旧知 使云梯达到最高高度,则云梯车停在离 在前面的练习中,你能否计算sin(a )? 得到了 ,可否得到s 识来获得新问题 楼脚多远处? 呢? 第二步:新问题 经推理知需算cos75。=cos(30。+45。)。转 如何将未知的sin(a )转化为已知的 化为cos(30。+45。)=COS[30。一(一45。)]从 CO¥(Or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转变函数 学生探究知:s一可以转 转化为旧知识 而利用c一求解。 名.学生探究得:可用诱导公式五转变 化为s一求解。 函数名。 学生探究得:sin( +卢)=c。s[詈一( )] 从此得到启发:sin(d一 识推导新知识 思并结合想c 与诱导公式求解,体现换元 =cos[(詈一a ,并利 和诱导公 一与诱导公式求解,/3)=sin[ +( )]结合体 第三步:由旧知 从此得到启发:COS(Or )=c0s[a-( )] 。 现换元思想。 式求解。 得到公式:COS(0/ )=cosacoslf-sinasi 得到公式:sin(a )=sinotcosl—cosasif na 3第四步:获得新 并练习:si总结四个公式结构特 征,并进行变式练习;总 知识并内化迁移 5一,c0 西12.o< <詈< 并练 :s= c。 一 ,lj o 詈 Z 结数学思想方法。 订,求sin(a )。 卢<1r,¥cos(a )。 从上述设计来看,每一个知识 tan( 。 ):—sin(af1)-:…… 点的获得都经过了四个步骤的探 究过程,在此过程中,问题始终是 课堂学习的主线。学生始终处于主 由此解决了当 = ( ∈ COS( — ) 4.得新知识: Z)时a- ̄/3的转换问题. cos(a+ ̄)=COSaCOS ̄-sinasir 体地位.而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 在实际课堂呈现中.从知识 角度看可分为: 【c】 = (Jj}ez) ± sin(a+f1)=sinacoslf+cosasinlf sin(a-f1)=sinacoslf-cosasinlf tanfl tan( +口):—tana+l=30。、f45。、60。(一般特殊角)能 解决吗? 1.用向量为依据证得COS(n一 【A】1.以定义为依据,锐角 三角函数为诱因得,即改造元—— ‘ 1-tanatanlf tan( —口):—tana-tanfl sin(詈 =cosa;2・改,变名称得 新问题:COSfl^ 一 1 f ;3.新转旧: c。s)=COSaCOS ̄+sinasinl——改 f造元: 1+tanatanlf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到,无处 不是在对旧知识进行改造。从而 2.①改变符号:cos(a+#)=? ②改变名称: ̄in(a--1f):? 获得新知识.可以这样理解:启发 式是教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探 究式是在教学生如何发现新知 (詈一 ).sjn[詈一(詈一 )】.4 .改变名称:sin(a- ̄)=? 改变名称:tan(a+1)f=? 新知识:c0s(詈一 )=sin ,再由sin 改变名称:tan(a-1)f=? 3.新转旧: 识.创造新知识.如果学生改造过 后确实是过去未曾有过的知识, 那就真成了创造发明,否则就是 (詈一 )、c。s(号一 )推出tan(詈一 1=c。tot。 【B】由—"i T—a-- ̄-,iT— 1T ——一 —cos(a+/ ̄)=cos[a-(]8)] 从发现的角度去获取新知识.日 【参考文献】 [1]赵玉肖,付淑芳,布亚芳.浅谈课 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式 学习模式[J].交通职业教育, 2010(4). sin c =c。s 詈一 ) ] sinc ,=c。s[(詈+ ) ] tan c = COS l 一… 31『 十——-a 2 2 J 56—2011l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