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道德经》外译与“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道德经》外译与“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华佗养生网
第2 3卷第6期 201 1年1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Vo1.23,No.6 Dec.2 0 1 1 文章编号:1008—9225(2011)06—0055—05 浅析《道德经》外译与“和谐世界" 理念的跨文化传播 陈巧玲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f-I 361021) 摘 要:从《道德经》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认为一部《道德经》的外译史见证 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迭宕起伏的历程。近现代,《道德经》译本传播使其蕴藏的深刻隽永的“和谐世界”理 念,无论在战后世界的文化反思还是在当代世界问题的思想探源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 应积极推动《道德经》翻译,推动其解决世界问题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无障碍地成为世 界的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和谐世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 059 据河南社会科学院丁巍研究员介绍,“明代已 降,《老子》一书渐被域外广泛翻译与研究,目前已 达40种语言文字、1 162部之多,居外译汉籍之 首。”_1 J其中,法文译本有109部、德文有241部、 构建一个和谐世界。”_2 J‘‘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 五千年文明在当代的绽放,因为《道德经》中老子 的“三宝说”就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和谐世界”理 念,西方通过其译本了解这一理念及中国优秀的 英文有182部…1。据统计,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 次于《圣经》…1。《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 葩,其深邃的思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道 德经》的外译使之在西方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老子 也成为国际公认的伟大哲学家,可以与古希腊的 传统文化。因此,其译本的跨文化传播必将推动 各国人民共同履践“和谐世界”的理念,建设和平、 繁荣、幸福的大同世界。Et本学者诸桥辙次先生 评论:“老子的说教中多有同孔子不同之处,但在 人生最大的目的乃广泛地化育万物这一点上是相 同的。所以,在说到‘我有三宝’时,举出‘一日 慈’。慈是恩惠,是万物成就生息的核心。在这些 教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用说,原原本本接受 的是和平主义教育。” J 1.慈:和谐世界的人性基础 “慈”,通常强调的是人际和谐。老子日:“慈,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相媲美。其外译及 传播不仅是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构 建温馨社会、友好生态以及和谐世界的时代召唤。 本文立足《道德经》外译史,审视《道德经》译本跨 文化传播对建构“和谐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道德经》译本彰显其蕴涵的“和谐 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 世界”理念 、以慈卫之。”(第六十七章)。McDonald译成“With compassion,you will be able to be brave”,“The compassionate warrior will be the winner and if 2005年4月22日,在亚非峰会的讲 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呼吁亚 非国家“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 ompascsion is your defence you will be secure. Compassion is the protector of Heaven’S 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 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 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 salvation.”【 j 。 他把“慈”译为“compassion”,并将 其理解为个人成就自我的法宝。只有心中有 收稿日期:2011—07—12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0211089);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06105);集美 大学第五批教改项目(JY09232)。 作者简介:陈巧玲(1978一),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讲师。 56 沈阳大学学报 第23卷 “慈”,才能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成为胜者。Legge将此句译为“Gentleness is sure to be victorious even in battle,and firmly to maintain its ground.Heaven will save its possessor,by his gentleness protecting him.”并补 充说明“If the ruler of a state love benevolence,he will have no enemy under heaven.”l5j他将“慈”译 为“gentleness”,而译者Star把“慈”译成“love”,认 为有爱就可以无所畏惧地做事l_6 J。爱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爱让世界和谐。可见,在《道德经》外译 中,译者对“慈”的理解是大致相同的。“慈”是一 种同情心,是柔和的处事态度,是爱。有“慈”之 心,对个人而言,人际和谐能使其成为胜者;对国 家而言,柔和的处事态度能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与 凝聚力,表现为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显示出一 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应有风姿。 2.俭:和谐世界的力行精神 “俭”,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修养。老子日:“俭, 故能广”。McDonald译成“with moderation,you will be able to give to others”【 j109。Star译成 “With moderation one is abundant”_6j 。Guin译 为“If you’re moderate you can be generous”【7j86 o 虽然三位西方译者对整句的译法有所不同,但都 把“俭”译成“moderation”,强调“俭”是一种行为 主体的自我,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调适自 我,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蕴涵着一种忍耐精神, 一种胸怀大局的务实精神。效法老子自然无为的 玄旨,人类就能自觉约束行为,从而实现和谐。世 界各国都在地球村内,应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共同实现和谐世界。 3.“不敢为天下先”:和谐世界的行动准则 老子日:“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Guin 译为“If you don’t presume to lead you can lead the high and mighty.”[7]8 意思是不争的人终究会成 为领袖。Star译为“With humility one can fill the highest position.” 8 McDonald译为“With humility,you will be able to become a great laeder.”[ ]109可见译者在翻译“不敢为天下先”时 都强调在利益面前要有共赢的意识,而不是争权、 独霸和贪婪。老子日:“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第六十七章)国家有 大小,而国家相处当以“下”为原则,即“不敢为天 下先”,大国尊重小国,小国尊敬大国,彼此相安无 事。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组织与 组织之间,都应遵循的共同规则是不以牺牲其他 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综上所述,《道德经》译本彰显的是老子“三 宝”的和谐世界理念:慈、俭、共赢(不争先)。和谐 世界是和谐人际、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无论是个 人、国家还是社会都应有“和谐”的理念。 二、《道德经》外译与世界大战后的文 化省思 《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生命是一切事物中最宝 贵的,其译本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彰显其文本的“和 谐世界”理念,而且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为反思 世界大战提供不可多得的思想素材。李均洋先生 在分析了日本的三个《老子》译本的差异后指出: “二战后异文化交流中的《老子》的地位却非常高。 ……《老子》在战乱后的和谐国际社会建设中,有 着无以替代的经典价值。”[3] 那么,《老子》译本在 战后社会的经典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1.人本 《道德经》的翻译体现人的价值,社会和人的 和谐。《道德经》二十五章写道“道大、天大、地大、 “王”亦大。”McDonald将其中的“王亦大”译成 “humanity is great.”【 J ,表明他理解的“王”(具 有代表性的人)凭借其尊贵的人性而成为“四大” 之一,他主张统治者当关心人,爱护人,以达到社 会与人的和谐。老子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 为心。”(第四十九章)Guin译为“The wise have no mind of their own,finding it in the minds of ordinary people.”[ ] 强调要关注人的价值,表明 社会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 2.生命 《道德经》的翻译中突显了生命的价值。老子 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是故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McDonald将最后一 个句子译成“Knowing when you have enough avoids dishonor,and knowing when to stop will keep you from danger and bring you a long,happy life.”[ ]79他指出应保持“知足”的心态,克制自己 的欲念,即“知止”,这样才能快乐地生活,生命和 事业才能长久。Bynner译第八章“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为“Man at his best,like water, serves as he goes along”[ ]29,强调人生当自爱、守 柔,摒弃激进的人生。Waly将第七十二章“圣人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译为“The Sage knows himself but does not show himself.Knows his own value.but does not put himself on high.’’[ ] 强 调人的内省,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懂得自身 第6期 陈巧玲:浅析《道德经》外译与“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 57 生命的价值却不自显高贵。 3.反战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20世纪中期许多 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而反思是需要思想的参 照系的。于是,《道德经》译本的跨文化传播为反 思提供了思想资源。学者们意识到老子哲学中反 对战争主张和谐的观点对于消弥人类的占有冲 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具有时代性意义,甚至认为 向内用力十分含蓄的道家文化是解救欧洲危机的 “良药”。老子在第三十一章中说:“兵者不祥之 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战争 对人类生产力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严重干扰了百 姓生活。因此,最好的社会当是“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第八十章)。有武器,但无用武之地,放马 南山才是天下百姓之福,才是和谐世界之源。四 川人胡子霖的《老子道德经》译本于1936由成都 加拿大教会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 个《老子》英译本。胡氏在前言中明言翻译《道德 经》意在让世界人民学习老子强烈的反战思想,从 而带来和平的希望。这正是译者跨文化传播《道 德经》和谐世界思想的强烈自觉。 三、《道德经》外译与当代世界问题的 思想溯源 当代世界能源危机、生态恶化、道德危机、信 仰危机等无不在考验人类的智慧。在此背景下, 东方智慧典籍经常成为西方寻找解脱和出路的重 要文化资源。当代国外的“老子热”不断升温,《道 德经》的智慧也随着其译本的传播H益融人西方 社会。 1.《道德经》的翻译因应性别和谐的呼声 老子在中国早期思想家中是特立独行的一 位。例如,他倡导人类应当效法女性的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才是自然和谐的根本。他深知男性的阳 刚往往是世界冲突的根源,因此要求人们“知其 雄,守其雌”(第二十八章),充分理解和把握“雄” (男性)的特点(优点与缺点),却持守“雌”的优势, 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老子希望世人永远保持 像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一样来“唯道是从”(第二十 一章),也就是“贵食母”(第二十章)。老子的这种 女性情怀受到了西方一些《道德经》翻译者的推 崇。1972年,第一个由女性译者合作产生的冯家 富一简・英格利斯《道德经》译本问世了。在这之 后,又出现若干女性译者单独翻译的文本,甚至也 有男性译者在文本中洋溢出性别意识,典型代表 是米歇尔(Stephen Mitchel1)和梅维恒(Victor H. Mair)[10] 。女性译者陈张婉莘说:“我们强烈地 感觉到,《道德经》的思想形式来源于母系社会存 在的启示,根据宗教与早期哲学的联系,我们相信 ‘无“弱“玄“虚’等观念本来是与生殖崇拜相联 系的”[u J 叫。她认为老子高扬女性性别意识,为 提升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发挥了理论先导 作用,即将“女性话语”植人中国文化的视域之 中[11] 叭。例如她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译为:(Such a person’S)dwelling is the good earth,/(His/her) mind(hsin)is the good deep water(yuan),/(His/ her)associates are good kind people(jen),/(His/ her)speech shows good trust(hsin),/(His/her) governing is the good order,/(His/her)proj ects (shih)are carried out by good talents(neng),/ (His/her)activities(tung)are good in timing. 因源语中没有主语,于是她在补足译文主语 时强调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从而显现了 性别意识。女作家娥苏拉・勒瑰恩在其译本中将 所有圣人、君子等过去译为“Sage”“Great man” “wise man”“saint”的男性化语言置换成中性的 “the wise soul(s)”,这样给女性、小人物以同等地 位,能显示出老子智慧中的性别和谐。 2.《道德经》译本的跨文化传播因应社会和 谐的诉求 道德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而要解决这 一问题,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思想深 处进行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注重“无为不争”的 《道德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进行文艺创造的思想资 源。美国戏剧家奥尼尔(Eugene O’Heil1)深受《道 德经》影响,他的作品大都深刻地批判了“有为”的 当代文明,向往“无为”的和谐社会[12] -72。他在 《马可百万》一书中描绘忽必烈在许衡的帮助下推 崇“无为”政治。书中说到忽必烈在避暑山庄时讲 到:“他逃避到这个地方,对权势的虚幻无常,反复 地沉思默想。”[13J4 作者力图表达忽必烈内心世 界对战争行为的反省,对宁静生活和社会和谐的 向往。 3.《道德经》译本的跨文化传播彰显生态和 谐价值 当代世界生态危机凸显,此时《道德经》推崇 “道法自然”的行为方式无疑成为扭转世人无节制 开发自然,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的思想资源。史 耐德读《老子》译本,认为老子的“自然”不是 “nature”,而是“wildness”(荒野)。于是,他将老 子的自然观融人他的文学创造中。他认为“荒野 58 沈阳 大学学报 第23卷 不是‘世界的留在’,而是世界本身……我们需要 一样的危机要人们在物质方面(即世俗的)的成功与 种文明,他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和荒野生存在一 起。”l14J6史耐德赞赏老子所倡导的自然行为方 式:“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向更高的精神层次迈进两者之间作出抉 择。”[ 8158 ̄就是说,有了道家的精神追求,物质 世界的纷争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有利于构 建世界和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他号召 现代人要去体验自然,亲近自然,感知自然的生存 愿望和情感。在一首叫《文明》的诗中他这样写 到:“一只小蟋蟀/停在打着/‘京都生于春之歌’的 纸页上/手丁扮着自己 着‘调和的——琴键’的节 四、结 论 综上所述,近现代《道德经》外译和跨文化传 播的历程正是迎合了西方世界对文明冲突等一系 奏。俄停止打字,用放大镜看它。/多么雄辩! 多么利落!徽人了解动物王国/溪水涨时借涌 流/溪水降时俄们堆石头。”[12] 。 o5在此情景 中,自然万物俨然成为人类的朋友。 4.《道德经》译本的跨文化传播与身心和谐 的自由追索 《道德经》讲究“无为”,讲究“冲气以为和”,注 重灵与肉的协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 章)。2O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自由主义思 潮、反文化运动等文学先锋运动,《道德经》译本成 为他们的参读对象,凯鲁亚克就是其中之一。他 反思贪恋尘世之欢带来的是新的孤独和荒诞感: “我明白,此刻我的生活需要寻求宁静,如同一个 艺术家那样,但又不止于——要像一个沉思默想 者那样,以冥思代替行动,亦即中国道家所说之 ‘无为’,这将是所有生活道路当中最美好的一条 道路,是介于喧哗的行动与‘摩登’的世界之间一 种隐修式的激情”,亦即在“这个最为物欲横流的 社会里‘无为’而为”【15]2 。于此,他肯定了无为 是人类生存的最佳方式,可以达到自我身心和谐。 5.《道德经》译本的跨文化传播与世界和谐 的构建 20世纪以来,西方文明面临现代性危机,西 方学者意识到“面对当前的危机,我们需要跨出西 方社会,向外寻找治疗的药方”[16J3 。《道德经》 译本在这个背景下,成为世人反思消解造成文明 冲突的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资源。地球村的观念 日益为世人所接受。其实老子所刻画的“小国寡 民”的理想世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他不是要世人不往 来,而是要消除那种强制性侵入,干扰别人生活包 括战争在内的一些不当行为。奥尼尔笔下的忽必 烈乐意选择和亲的方式平息纷争,是因为老子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第二十九章),于是他放弃了西征的计 划。奥尼尔在讲述《马克百万》的创作意图时说: “把最古老的中国文明与现代文明作对比——同 列现代性问题省思的需要。换句话说,《道德经》 蕴藏着的“和谐世界”理念从根本上符合世界人民 求和平谋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欲在世界上推 行“和谐世界”理念当主动地促进《道德经》在世界 的翻译传播,用其独特的中华文化智慧化解西方 文明中心论的偏见,进而共谋“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 丁巍.由《老学典籍考》到《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书 目数据库》[EB/OL].[2011—06—10].http://ww%v. hnass.com.cn/html/Dir/2008/91/10/90/13/9t.htm. [2].在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4—22(1). [3]李均洋.异文化交流中的《老子》[N].光明日报,2007— 12—27(7). [4]McDonald J.Tao Te Ching[M].New York:Chartwell Books,Inc.,2010. [5]Lagge J. o Te Ching[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97:65. [6]Star J.TaoTeChing[M].NewYork:JeremyP.Teacher/ Penguin,2008:87. [7]Guin U.Lao Tzu/Tao Te Ching[M].Boston&London: Shambhala,1998. [8]Byrmer W.The Way of Life according to Laotzu[M].New York:the John day,1944:29. [9]Waly A.The Way and Its Powe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34:232. [10]辛红娟.《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J].中国外语, 2011(2):95. [11] Chen,Ellen M.Nothingness and the mother principle in early Chinese Taoism[J].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Quarterly,1969(9). [12]李艳.2O世纪《老子》的英语译介及其美国文学中的接受 变异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65—72. [13]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3卷[M].郭继德,译.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6:42. [14]Snyder G.The Practice of the wi1d[M].New York:North Point Press,1990:6. [15]凯鲁亚克.荒凉天使[M].娅子,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205. [16] Organ T W.Western Approaches to Eastern Philosophy [M].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5:32. [17】Vigrinia F.Eugene 0’Neill at work-Newly Released Ideas for Plays[M].New York:Frederick Ungar,1981:58. (下转第62页) 62 沈阳 大学学报 第23卷 代宫怨文学中都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如白居易 《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杜 苟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江采 萍《楼东赋》:“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于兰殿。信 摞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以及李商隐《宫词》: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樽前奏 《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等诗赋,都糅合了汉晋 宫怨诗赋的多重主题并得到引申,使宫廷女性生 命的悲剧性得到丰富的展示。可以说,司马相如 《长门赋》、班婕妤《怨歌行》《自悼赋》、左贵嫔《离 思赋》四篇汉晋宫怨诗赋所共同构成的文学情感 维度,在中国宫怨文学情感与主题史上,起到了不 容忽视的奠基作用和导向意义。 沈伯俊.宫怨体的滥觞:《长门赋》[J].成都大学学报, 1982(1):43. 毛诗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0. 祝尧.古赋辨体:卷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1366册.台 北:商务印书馆,1986. 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卷二[M].济南:齐鲁书社, 1992:90.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M]∥简体字本二十 四史:06册(卷六三~一oo).北京:中华书局,2005. 吕德申.钟蝾《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68, 李彤.班婕妤和她的赋[J].沈阳大学学报,2006(6):67. 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74.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 参考文献: r}r}r rL [12]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左贵嫔[M]∥简体字本二十四 史:11册(卷一~三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 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8:1752.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j1481.  1j 1;州 川 1J Formation of Emotional Subj ects ——A Research on Literature of Court Palace Sadness from Han to Jin Dynasty yU 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literature of Court Palace Sadness from Han to Jin Dynasty,such as 。厂Chang Men by Sima Xiangru, 。厂Z/Dao and Yuan by Ban Jieyu, S by Zuo Guipin,revealed the life tragedies of imperial concubine.which can be hardly avoided in the ancient times.These works provided a classic paradigm:the main theme of obtaining the emperor’S favor,worrying about lost the favor,self—mourning,and missing relatives.These works of Court Palace Sadness played a foundational and oriented rol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history of ourtC Palace adnesSs literature. Key words:Fu of Chang Men;Yuan Ge Xing; Court Palace Sadness literature Zi Dao; o厂 Si;from Han to Jin Dynasty; 【责任编辑王立欣】 (上接第58页)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Harmonious World" CHEN Qiao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harmonious world”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Tao Te Ching witnesses the changing effect of China’S culture on the world.Tao Te Ching contains profound notion of“harmonious world”.Its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makes the no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culture thinking after world wars and thoughts on world problems.So China should facilitate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solution wisdom of world problems,enabling the notion of‘‘harmonious world’’ to be the mainstream words and therefore shows the grate charm of China’S culture. Key words:Tao Te Ching;translation;harmonious world 【责任编辑田懋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