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港方舱医院的业主单位和运维保障单位,临港集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调度、合理安排、注重细节”,为患者提供“热水热饭热被窝和一个干净整洁环境”的暖心服务,并为4千余名医护及工作人员提供住宿通勤保障。从方舱建设到运维,对于临港集团来说,是政治任务更是国企的社会责任,面对新的挑战,临港人勇担使命、迎难而上,努力打赢这场遭遇战、攻坚战。在这场战“疫”中,涌现出许多坚守一线、不辱使命的平凡英雄,其中,有一支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后勤保障团队,他们24小时在线,竭尽所能,使命必达。
有这样一种任务:108小时完成启舱的物资配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方舱运维既是一场遭遇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斗中,最先抵达战场的,便是后勤保障团队。面对陌生的领域、紧急的事件和错综复杂的需求,方舱物资保障任务可以用“急”“难”“特”来形容。
物资采购之“急”。各类医疗设备、办公设备,病患所需的生活配套物资需在启舱前配置到位,许多物资当天提出需求,次日需配备到位。时间紧、任务重、种类多,后勤保障组成员第一时间对接各方需求,用最快的速度采购到物资、配送到仓库、运输到舱前。经过108小时连轴转,方舱所需的6大类、130个品类、600余项规格、上万种的物资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仓库,保障了启舱之需。
物资采购之“难”。在全市封控的情况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购到各种物资,是一道非解不可的“难题”。受疫情影响,交通物流受阻,面对重重困难,后勤保障组成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调动各类资源,打通物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采购方舱急需物资,保障物资通畅性。在不懈的努力下,一批批生活物资、一批批防疫物资、一批批开荒保洁物资在方舱启舱前及时到位。
物资采购之“特”。当所有病患走进临港方舱时,呈现在他们眼中的是整洁的方舱病区、一应俱全的配套设备,以及临港集团为病患们精心准备的爱心大礼包,这份“特别”的物资,基本包括了所有日用物资,让患者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不少网友将临港方舱评价为“方舱中的天花板”。同时,为更好满足病患和医护人员的生活需求,小到一根头绳,一个指甲钳,一包卫生巾,各类“特细”的物资需求都在后勤保障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一一实现,看似不起眼的细小物件,却饱含着“临港温度”。除了常规物资外,为应对各类特殊病症、重症患者,在医疗队的指引下,后勤保障组成员及时采购病理舱、救护舱、除颤仪等“特需”物资,为医疗队提供充分保障支持。
有这样一种使命:竭尽所能,使命必达
后方也是前线,保障就是使命。在方舱开舱前,后勤保障组便开始研究方舱内外部的物资配置保障方案,一方面与华山医院团队充分沟通,另一方面学习其他方舱运行的'经验,按照舱内医疗、现场运行、工勤保障等功能进行物资分类,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物资分类别采购。集团工会韩国华作为物资保障组组长与临港物流公司副、自贸联发公司副董事长张勇、临港物流公司副总经理施洪亮协调各方,统筹资源,筹措各类物资,确保了方舱按时启舱和正常运维。
以快制急。为确保方舱运维的各类物资在第一时间到位,后勤保障组团队设计物资采购流程,实施专人对接,用最快的响应和最快的配送速度,及时保障各类紧急突发事件。集团工会李骏南、郑晟骅和大物贸平台顾清、王xx4人组成专项组对接各团队进行物资统筹调配。面对繁琐复杂的医疗器械物资需求,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他们查阅各类资料,主动询问医疗队成员,边干边学,不到2天的时间,便从最早的“小白”变成了可以脱口而出各类医用物资的标准、用途及差异的“多面手”。他们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他们将自己比作24小时在线的“淘宝客服”,始终将病人、医护人员和保障人员的需求放在首位,时刻处于“备战状态”,确保舱内舱外保障物资有序供应。
以通排难。大物贸平台的丛小粟带领团队组成物资采购小组,他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气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线下线上联动,日夜不停对接医疗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和物业物资的采购渠道,努力确保物资充足、补货及时。面临物流停滞、外省市车辆管控,综保物流团队驱车到省界接货驳运。面对一切困难,整个团队唯有迎难而上,想尽一切办法攻坚克难。
以准促稳。方舱运营保障对于以园区开发为主业的临港集团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面对截然不同的模式和流程机制,后勤保障组成员在干中学,在学中悟,归纳总结出一系列规章流程,严格把关各方舱运维团队物资申领、入库、出库等环节,确保物资采购储备合理可控。大物贸平台的张小萱与王涛负责内部事务沟通协调,在方舱运行过程中,他不断收集各方资料,拟定了“临港一号方舱后勤保障标准化工作手册”。朱春雷、陶曼曼和孙华栋等与团队成员每天对库存进行复核,定期做好库存盘点工作,确保需求物资申领配送日清日结,仓库物资领用不断不乱,刘晓宇带领财务团队严格做好财务资金管理工作。杨振华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处理物资采购和合同的审核、签订,确保合同程序合规、价格合理、风险可控、履行无差错。
有这样一支队伍:拉得出、善战斗、打得赢
临港方舱医院后勤保障组由集团工会和大物贸公司的30名工作人员组成,下设八支小分队。其中,仓储小分队组织了近200名劳务员工支撑仓储物流的运维。
为确保第一时间送货到舱,大物贸平台的施黄宾带领这支200余人的队伍天天吃、住、睡在仓库,连轴作业近30个日日夜夜,进行物资装卸、搬运和分拨管理。一个月来,这支200人的团队完成了600人的工作量,累了就在物资库房打地铺休息,团队里平日里弱不禁风的女孩子也变成同事们心疼的“女汉子”。为了保障物资运送车辆的证照办理,大物贸平台的顾清带领团队把工作点“前置”到卡口,与和海关现场协调,24小时候场,保障运输车辆通行。
面对1.3万余名患者的就餐,“热菜热饭热水”是临港方舱的承诺,食品安全卫生是底线。在方舱运行之初,如何优化送餐流程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临港遵义公司董事长季稼桦连夜从遵义赶赴方舱支援,他带领大物贸平台的李莉、桂伟元等同事,连续多日亲赴现场,掐着秒表计算整个送餐时长,探索舱内外交接、志愿者分发等流程,确保了病患在方舱内可以及时用餐。同时,后勤保障团队还根据病患实际需求,在听取医疗队专业意见后,不断优化菜单,推出清真、素食、重病患者专用餐等。住在定点酒店的医护人员,方舱蓝区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再到国贸大厦中的后台支持人员,方舱外近4500余人的用餐一样牵动着后勤保障组成员的心。为了让舱外的工作人员吃得安心舒心,大物贸平台金晨麟、张晓峰、石俊等带领大物贸自营食堂团队驻守在方舱指挥部,为舱外工作人员供应爱心便当,他们刚忙好早餐,便投身到午餐的准备当中,红烧肉、娃娃菜烧肉……一道道热乎菜新鲜出炉,在操作间的流水线上被迅速分装、打包、装箱,一个个爱心便当送到工作人员手里。
有这样一种精神:通力协作,危难显担当
后方稳则前方固。后勤保障组的成员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用“辛苦指数”换来病患的“幸福指数”,用“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公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拓荒牛精神,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慎始敬终、慎独慎微的自律精神”五种精神激励着自己,在强大的“家国文化”滋养和支撑下,用最强大的后方力量支撑着前方战疫。在方舱战疫的最前线,后勤保障组成员与所有参加这场战疫的临港人一同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历练。
在方舱运维保障过程中,临港人秉承家国文化理念,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集团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督战;临港产业区公司、临港联合公司、临港奉贤公司、诺港公司等平台公司主动请缨,闻令而动,通力协作,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打造出一个具有临港属性的方舱,为全市的应转尽转、动态清零做出积极贡献,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临港人以不寻常的奋斗,铸就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方舱精神”。“方舱精神”是临港人在特殊时期执行特殊任务时“家国文化”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是“家国文化”在抗疫一线的集体践行,是“家国文化”面对艰巨考验时的力量集聚、精神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