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怎么治

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怎么治

来源:华佗养生网


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说明它患上了白点病,这是一种常见病,是由小瓜虫引起的,发病后需要及时换水,同时适当提高水温,通常温度到达25℃的时候,小瓜虫就会停止生长,而超过28℃的话就可以将其消灭了。平时饲养的时候也要注意温度变化,这样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热带鱼,红鹦鹉身上有白点怎么办

1、物理治疗

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其从鱼体表面脱落。

2、治疗药物

①百分之五的盐水浸泡数天。

②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③百万分之零点零五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

④百万分之二的28~30℃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⑤百万分之二的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⑥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拓展资料:

鹦鹉鱼身上有白斑的原因

鹦鹉鱼身上有白斑表示鹦鹉鱼得了白点病,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

鹦鹉鱼身上有白斑的症状

鹦鹉鱼感染白点病早期,病鱼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病鱼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病鱼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红鹦鹉身上长了许多白色点点,是怎么回事???

出现象棉絮状的白膜,叫水霉病。

防治:1、用孔雀石绿(花鸟市场有售)化水洗浴病鱼10~20分钟。2、用棉签蘸红药水凃擦病鱼患处。3、用1%的食盐水洗浴病鱼10~20分钟。

出现象粉状的白膜,叫白粉病。

防治:用2%~3%的食盐水凃洗鱼身。2、停食或少食,多晒太阳。

出现许多小白点的,叫白点病。

防治:1、饲养水一定要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2、用棉签蘸红药水凃擦病鱼。

以上方法用后,均要用清水将鱼过一道,然后用小盆静养。

用红药水凃擦病鱼患处效果较好,一天一次。凃擦后要清水过洗,停食,小盆单独静养。

我家养的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怎么办?

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是白点病,先加温再治疗。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

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病变形态: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

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

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白点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金鱼白点病

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为什么?

第一、水霉病,由于感染了真菌孢子而引起的疾病,一般表现为圆形斑块,呈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主人可以购买甲醛或者高锰酸钾加少量食盐进行药浴。第二、小瓜虫病,会在鱼的皮肤表面形成白色囊包,并产生大量粘液,主人可以使用2%-3%的盐水、高锰酸钾10克每平方立方进浸泡。。一般易发于冬末夏初气温回暖的时候,适合小瓜虫的生长繁殖。当发现白点时应该尽快分开饲养,避免传染其他鱼类,同时可以利用它不耐高温的特点适当提高水温。另外可以用稀释后的盐水进行药浴,三天左右就会有效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