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一、严格审核司法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资。司法鉴定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且权威的工作,鉴定结果关系着司法公正,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应。中国目前的司法制度已呈现二元化发展,除了的司法鉴定外,社会专业的司法鉴定团队也兴起,这就存在了司法鉴定机构成立以及司法鉴定人资质是否符合标准。首先,对司法鉴定机构的成立及鉴定人员申请的鉴定资质进行严格把控,提高申请门槛,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人员,至少应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与其申请的鉴定职业专业相符,且有相关鉴定机构鉴定经验,不仅如此还应当每年进行从理论到现场实际操作的鉴定资质审核考试,避免在未来的司法鉴定工作中应业务技能不过关而导致的司法鉴定结果出错率。各司法鉴定机构也应达到两名以上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司法鉴定人员,司法鉴定结果是判定案件重要的组织部分,容错率很低,因司法鉴定机构管理混乱,制度不全导致司法鉴定结果有差错,也是致使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不信任提起的起诉原因之一。为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在审核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把关,并且设立中立监督机构。二、以公开保证公正,设立第三方权威监督机构。当今社会鉴定机构林立,人员复杂,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由于利益的驱动出具的虚假鉴定已屡见不鲜,使司法鉴定陷入不被相信的境地。为避免出现司法鉴定的不真实性,首先要建立健全司法鉴定监督机制,司法部门制定司法鉴定工作规范,统一各级司法部门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明确开展司法鉴定的职责范围和领域,规定司法鉴定人员资质条件和相关专业培训的实施等措施,提出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必须配备的司法鉴定装备及工作用房等标准;其次实行司法鉴定结果公开制度和鉴定人出庭制,此做法增加了司法鉴定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便于社会各界及委托双方当事人的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每年要审理数以百万计的各种案件,需要通过司法鉴定出具技术结论的案件占相当一大部分,用技术性手段对证明案件事实的技术证据是客观公正的,但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需要权威的部门对司法鉴定活动进行监督,这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一种客观要求,对于司法鉴定结果的争论由来已久并日见增多,但由于各种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对问题的争论得不到统一的意见,鉴定机构的两元化,司法鉴定行政机关对社会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但是现场鉴定除了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及双方当事人在现场外,还需要中立的一方监督司法鉴定的过程,以便当鉴定出具后,对当事人一方不利而造成的恶意举报,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各地可以成立司法鉴定小组,由专门的律师中立的在现场对鉴定过程进行监督。
第3种观点: (一)严格遵守鉴定程序程序合法才能保证实体正确,司法鉴定程序规则是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开展鉴定活动和实施管理和基础,也是司法机关评断鉴定意见的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的重要依据。这就必须要求司法鉴定人在实施司法鉴定过程中做到程序、技术、手段、方法和鉴定标准等都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为规范鉴定程序,鉴定人对鉴定过程要进行实时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和完整,记录可以采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凡是鉴定过程和意见书需要鉴定人签字的,必须由鉴定人本人签名,不得由他人代为签名。特别需要注意的:一是被鉴定人与检查人要一致,防止假冒;二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当有女性鉴定人或女工作人员在场;三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检查时,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四是进行精神疾病鉴定或尸体解剖时,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被鉴定人、死者的近亲属或监护人到场;五是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二)遵守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一)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二)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这里着重强调司法鉴定机构采用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一是使用自制的技术规范的前提只能是《决定》规定的三类鉴定业务范围内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家认可的专业标准的个别特殊新兴专业或个别鉴定事项;二是自制的技术规范必须要有充分的、没有争议的科学依据和系统的实验与实用数据,从鉴定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正确无误的;三是自制的技术规范的使用应当经过一定的审查论证程序。如必须经过本机构同行业专家的考察、盲测、试用,地区或全国同行业权威专家的审查论证,并经过主管科研部门组织鉴定验收获得通过且同意用于鉴定的。(三)鉴定人出庭是鉴定工作的沿续《决定》第十一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是司法鉴定工作的沿续,是法律赋予司法鉴定人的义务。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有利于法庭查明事实,提高司法公信力并化解矛盾,使当事人服判息诉。为此,新修订的刑诉法、民诉法作出了新的规定: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按照相关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将予以行政处罚。为保证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合法权益,于2006年12月8日颁发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章诉讼费用交纳范围包括:鉴定人在人民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同时第十一条又规定费用由人民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代为收取。由于国家至今都没有规定标准,这张空头支票就无法兑现,恳请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标准,确保司法鉴定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合法权益。因此,司法鉴定人不能以没收到出庭费用为由拒绝出庭,正确地做法,出庭后向人民提出,如还不能解决,可通过诉讼的办法来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