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甲双胍,相信糖友都不陌生。它是一种疗效确切、性价比很高的首选降糖药。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单独使用几乎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01
二甲双胍降糖机制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主要是抑制肝糖原分解、减少肝糖入血。另外,还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肌肉、脂肪等组织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02
二甲双胍各剂型的服用方法
二甲双胍不同剂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给药后溶解释放方式不同,普通片在胃内崩解释放,肠溶片/胶囊在肠道崩解释放,缓释片/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缓慢溶出、释放。其各剂型服用方法如下:
普通片国内规格为250毫克/片、500毫克/片或850毫克/片。餐前、餐中或餐后均可。有胃肠反应者、可以餐后服用。每天2~3次口服。
缓释片(胶囊) 国内规格为500毫克/片(胶囊),比普通片有更好的胃肠道耐受性,每天1次随餐口服即可。整片吞服,不得碾碎或咀嚼后服用。等剂量的二甲双胍缓释片1次/天,与普通片2次/天或3次/天降低血糖能力相当。
肠溶片(胶囊) 国内规格为250毫克/片(胶囊)。整片吞服,不得碾碎或咀嚼后服用。为了避免进食时胃部酸性环境破坏肠溶外衣,需餐前半小时服用。
复方制剂 国内已上市5大类二甲双胍复方制剂有,DPP-4i/二甲双胍、SGLT2i/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格列奈类/二甲双胍、磺脲类/二甲双胍。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肝肾功能、合并症等情况由医生合理选择。不建议初治患者在治疗方案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复方制剂。
03
走出二甲双胍误区
虽然二甲双胍是常用药,但很多糖友对它并不是很了解,常常存在一些用药疑惑和误区。下面就带糖友一起来了解二甲双胍这个“神奇”的降糖药。
1.二甲双胍有哪些剂型?有效剂量是多少?
二甲双胍的剂型有普通片、缓释片、肠溶片,另外还有复方制剂。
最佳有效剂量为2克/天。为了防止胃肠道反应,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或者改用缓释、肠溶制剂提高胃肠道耐受性。
2.二甲双胍是减肥药吗?体型瘦的糖友能用吗?
最新研究提示,二甲双胍的应用不受体重。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25版《糖尿病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是中性。所以,体型瘦的糖友可以服用。
3.二甲双胍能和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吗?
目前,国内有的所用降糖药,包括胰岛素,都可以联合应用(苯乙双胍除外,但是临床已经停用)。
4.二甲双胍伤肝、伤肾吗?
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原型从肾脏排除,故本身不损伤肝肾。但是,如果肝功异常影响肝脏对体内酸性产物的代谢,有可能会引起乳酸酸中毒。如果肾脏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二甲双胍排除受限,引起二甲双胍体内蓄积而有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能用吗?
我国尚无二甲双胍在孕妇中应用的适应证。对于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的患者,降糖药物首选胰岛素。对于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剂量难以有效控制血糖的孕妇,应在医生评估病情以后酌情有限应用。此外,二甲双胍可从乳汁排泄,所以哺乳期不推荐口服二甲双胍。
6.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有年龄吗?
1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可用。对于有二甲双胍适应证的老年糖友,年龄没有上线。但要监测肾小球滤过率,以此来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
7.1型糖尿病患者能用吗?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虽然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对于10岁以上的超重或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酌情使用。
8.服用二甲双胍,能喝酒吗?
服用二甲双胍时应避免饮酒。酒精可以抑制肝糖原分解,而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主要也是抑制肝糖原分解,两者同时摄入,可以引起低血糖,严重时可致死。
9.二甲双胍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开始应用时有些糖友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大多数糖友可以自行缓解。
10.服用二甲双胍必须同时服用维生素B12吗?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一部分糖友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建议监测维生素B12水平,若缺乏应适当补充。
11.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二甲双胍?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可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如急性和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衰、严重的感染、休克、低血压等;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④对本药成分过敏者;⑤碘化造影剂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可能引起二甲双胍蓄积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因此,糖友在造影检查前和检查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成至少48小时后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可恢复使用。⑥在接受常规、脊髓或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术后至少48小时或恢复进食并且肾功能经评估稳定后可以重新开始治疗。
12.单独应用二甲双胍血糖达标了,能停用二甲双胍吗?
糖尿病缓解是目前很热的话题,也备受糖友关注。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以预防糖尿病,保护胰岛功能,同时还有降低一些肿瘤风险,抗感染等一些降糖以外获益,不建议停用。
作者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王秋月
编辑 || 颜红波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