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养生网
AI都能识别的谣言,为何有人相信?
责编:华佗养生网2025-11-07
导读“一节生姜”做客《好大声》播客,聊辟谣科普和养娃。扫上面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移步聆听播客(音频播放键在页面最下端)。以下是经豆包整理过的文字记录:三爪(00:04):红薯能抗癌?虾皮能补钙?不少人都曾被这类谣言困扰——比如非典初期的抢购大蒜热潮,还有人想站出来辟谣,却难以让人信服。其实谣言不只是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存在,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有未知、不安或焦虑,谣言就可能应运而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座“灯塔”,帮自己擦亮眼睛、拨开迷雾。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老师——他也是科

“一节生姜”做客《好大声》播客,聊辟谣科普和养娃

扫上面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移步聆听播客(音频播放键在页面最下端)。

以下是经豆包整理过的文字记录:

三爪(00:04):红薯能抗癌?虾皮能补钙?不少人都曾被这类谣言困扰——比如非典初期的抢购大蒜热潮,还有人想站出来辟谣,却难以让人信服。其实谣言不只是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存在,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有未知、不安或焦虑,谣言就可能应运而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座灯塔,帮自己擦亮眼睛、拨开迷雾。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老师——他也是科普自媒体一节生姜的作者,和我们聊聊如何分辨谣言,以及如何保持质疑能力与科学思辨精神。

生姜老师:从某种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游戏——你把这个按下去,那个又会冒出来。

三爪:我发现,要是某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夸张,那它大概率不是真的。

生姜老师:后来我偶然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在里面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我当时就觉得,或许好奇心与“不安分”,正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三爪(01:35):欢迎来到《好大声》,我是三爪。

金姐(01:37):我是金姐。

三爪(01:38):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张洪涛教授。在我眼里,张教授是位斜杠青年,有多重身份: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后赴美国留学,长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最终任宾大医学院研究副教授;三年前,他毅然辞去这份铁饭碗回国创业,如今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不过对我来说,张教授最重要的身份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作家一节生姜”——所以我平时都叫他生姜老师。首先请生姜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生姜老师(02:19):大家好,我是一节生姜张洪涛。

三爪(02:22):您写过好几本和相关的书,连笔名一节生姜也和饮食有关——生姜既是中国炒菜常用的调料,也算一味中药。您为什么会取这个笔名?又为什么专注于写饮食相关的科普呢?

生姜老师(02:43):先说说笔名吧。生姜是调料、是开胃菜,不是主食——我希望我的文章也能像生姜一样,给人启发,而非喋喋不休的说教。我想把科普做得有趣些,能触动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哪怕只帮普通人多懂一点知识、多打开一点思路,我觉得就够了。但作为严肃科普,光开胃还不够,还得有分量”——这就需要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分析,把逻辑讲透。

03:36):我之前写过一篇微信公众号爆款文,大概是20172018年的时候,标题叫《北京是否有一个未知病毒》。那时候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流感、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想法混乱,还带着恐惧。这篇文章能成爆款,核心是结合了当时大家的关切,做了结构化知识输出”——比如针对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总在天冷时出现这种疑问,把背后的原理讲透彻,大家才会觉得有道理。其实就是用生姜般的趣味勾起兴趣,再用系统性的科普补充背景,帮读者从不确定的事情里找到确定性,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事。

三爪(05:10):还有个小巧合——刚才介绍您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时,我其实先查了公司官网,上面写着专注于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以模块化平台技术为驱动力,我没完全看懂,只好笼统说您是研发新一代肿瘤产品的公司。作为科普作家,您能不能用通俗的话讲讲公司到底在做什么?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又是什么意思?

生姜老师(05:54):这个确实有点复杂,我先从公司名字赛得康说起吧——它是个谐音梗,对应英文“Cytokine”,也就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的一类蛋白质,而我们关注的,是能杀死癌细胞的那种细胞因子。

06:21):这就绕不开肿瘤治疗了。肿瘤治疗里有个方向是免疫治疗,而第一款免疫治疗产品,其实就是从细胞因子开始的。打个比方:大家说免疫细胞能抗肿瘤,免疫细胞就好比歼10、歼20这样的战斗机;但战斗机作战不是靠撞敌机,而是靠发射导弹——我们说的细胞因子,就是免疫细胞发射抗癌导弹

三爪(07:01):大家刚看完阅兵,对精准制导导弹应该有印象。这么说,您的技术就像把抗癌导弹精准送到肿瘤里,特别厉害?

生姜老师(07:20):对,而且它是下一代技术。就像阅兵里的战机讲究远航制导”——飞机不用飞太近,导弹就能精准击中目标。

07:45):以前的免疫治疗有个问题:作用范围有限。而我们现在做的靶向免疫治疗,核心是改造肿瘤微环境”——环境变了,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就能更好地渗透进去,发挥抗癌作用。

三爪(08:09):现在网络上很多谣言都和有关,可能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关注饮食,还坚信药食同源。比如今天下午,我一个从不喝咖啡、只喝茶的朋友,突然让我推荐咖啡——问了才知道,他因为肝不好,听说喝咖啡对肝好

08:38):这种事其实很难解释,就像您之前提到的常识”——很多谣言都是真假掺半:把一点、一点谎言,混着大家熟悉的常识喂给你,特别容易让人相信。您觉得普通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自己识别谣言,还能告诉家人朋友这是假的

生姜老师(09:23):三人成虎的道理大家都懂,辟谣确实难,但也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先看说法的来源。如果不是可靠媒体或专业人士说的,基本可以忽略。就像论文有影响因子衡量含金量,信息也有权威性之分,要听真正有分量的声音。

三爪(10:00):我做医疗传播很久了,发现科学家有个共同特点:不喜欢说绝对的话。这也成了我识别谣言的一个方法——看文章是不是把话说得太满。比如每天吃两个红薯就能抗癌,这种绝对化的表述,科学家绝不会说。

10:24):我接触过的研发人员、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聊任何事都会提概率”——“你这样做多久,有多大概率会怎样,他们的逻辑里全是条件比例。但大众就爱听绝对的话:别跟我说条件,就告诉我吃了行不行?一天吃几个、吃几次?要是说长期吃红薯,每年吃超过多少公斤,能降低一点患癌概率,大家反而听不懂。

11:10):所以我觉得,帮家人朋友打问号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一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放大,那它大概率是假的。因为在科学家的世界里,没有百分之百会发生的事,任何事都有概率、有可能性。

生姜老师(11:35):三爪说得特别对。我们写专业论文时,必须严谨再严谨;但写科普时就很矛盾——太严谨了,普通读者读不下去;不停简化后,又可能显得不精准,这其实是个很难的平衡。

三爪(12:08):刚才我跟金姐说您是科普作家时,她立刻有个问题想问。

金姐(12:15):对,我了解到生姜老师做了很多科普,还去学校给学生讲如何识别伪科学;我也看了您公众号最新的文章,是破解躺着就能瘦的减肥谣言——文章既生动,又有详实的数据,特别有说服力。所以我很好奇:您做科普这么久,遇到过最离谱、或者传播最广的谣言是什么?

生姜老师(12:49):其实科普的一大半工作都是辟谣,离谱又无奈的谣言真不少,比如红薯能抗癌”“绿茶能抗癌,这类说法太多了。要破除它们其实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

13:18):大家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破绽:要是红薯真能抗癌,那卖红薯的人岂不是永远不会得癌症?但显然,这几乎不可能。很多可笑的谣言,只要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就能找到漏洞。

13:38):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按下去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件事。其实我们并没有彻底击破谣言,只是一直在和它缠斗,新的谣言还会不断出现。

金姐(14:04):我觉得现在的社交媒体,简直是谣言的翅膀”——一个谣言出来,随手转发,无数家庭群里就都有了,大家每天都能看到。所以我特别想问:您做科普会不会觉得越来越难?有时候科普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

三爪(14:32):就像您说的打地鼠,是不是地鼠冒出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了?

生姜老师(14:40):我们有时候就像唐吉坷德,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我心态比较平和——科普对我来说只是副业,不是终身事业。我真正的精力,还是放在研发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最希望的是能研发出更多抗癌药物,这些才是能切实帮到患者的东西。至于谣言,看到特别离谱的,就抽时间写篇文章辟谣,能帮一个是一个,也算一种缘分

金姐(15:28):但您这么说,我反而更担心了——现在自媒体太多,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哪个来源是权威的,识别权威和识别谣言一样难。所以我想知道:科学素养是必须从小培养,还是说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想培养,就能学会辨别信息的能力?

生姜老师(16:07):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且是我们现在特别缺少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更像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被动吸收知识”——就像海绵一样,灌输什么就吸收什么,只需机械学习,很少强调质疑和反驳的能力。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什么,这种模式其实不太好。

16:52):真正的创新和科研,必须有质疑能力——听到一个说法时,要先想可信度有多少”“有没有证据”“证据可靠吗

17:09):面对谣言时,我们第一反应也是质疑+找证据,只是找证据的方式可能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核心思维是相通的:从质疑开始,而不是像海绵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比如隔壁老王、老李说个事,先别信,先问这是真的吗”——这种质疑能力特别重要。

17:38):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其实也缺少这种能力。很多研究生就等着老师给任务、指方向,不会先思考老师说的对不对”“要不要找证据验证

18:03):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突出,美国也有,但没这么严重——美国的教育里会有挑战权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而中国的教育体系本质是考试导向,像模块化生产优秀学生:让你少想、多记,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想太多反而会拖慢节奏,这和体系特点有很大关系。

金姐(18:44):既然教育短期内难改变,那家庭教育能不能补上来?比如父母怎么在日常里,帮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

生姜老师(19:06):你说得特别对。大环境改不了,不能等从上到下的变化,不如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可以多想想:学校教不了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多引导孩子,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会更强。

三爪(19:40):您之前是优秀的科学家,现在同时是科普作家和创业者——这三个身份里,核心能力有哪些是共通的?又有哪些是需要进化出来的新能力?

生姜老师(20:03):三个身份看似不同,其实有很多共通点,比如好奇心。做科研必须有好奇心,没好奇心根本做不下去;写科普也需要好奇心——得琢磨怎么把科普做得有趣”“大众真正关心什么”“怎么把复杂问题讲明白;创业同样需要好奇心,甚至还要加一点不安分。我觉得,好奇心和不安分,其实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20:39):比如我要是安于现状,在学校里再熬几年就能躺平,根本不用出来创业。但正是好奇心和不安分,推着我尝试不同的事。

21:18):当然,不同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做科研、写科普完全不一样——但这也给了我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不同角色里切换,其实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

金姐(22:01):我发现现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有点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了职场上可能用不上,甚至完全是两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进的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能力”“自己适不适合。学校教的是知识,但知识和职场、产业需求脱节了。要是孩子问未来该选什么方向,我们怎么帮他补全行业认知,让他知道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关系

三爪(23:09):我也想到一个问题:我女儿现在上初中,开始畅想未来了。她最近看了篇文章,说人不该补短板,该把时间花在长板上,但她不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什么;而且她也意识到,她们这代要和AI竞争。所以她问我:什么才算长板?该怎么发展长板?您有优秀的个人经历,还有同样优秀的女儿,要是年轻人问您这个问题,您会怎么回答?

生姜老师(24:15):首先,孩子愿意和你聊这个问题,你应该觉得幸运——这种交流特别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困惑,你才有机会引导他,影响他的人生选择。

24:41):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在AI时代,知识本身没那么重要了——打开AI,随时能补全知识短板;真正重要的是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以及在质疑中找证据的思辨能力。

25:22):对孩子来说,培养长板的关键是试错+平衡:先鼓励他多尝试不同的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再区分感兴趣的事(比如ABCD)和擅长的事(比如1234),找到两者的交集”——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发力,未来发展会更顺。

金姐(26:06):您说得特别好,但这对父母的要求其实很高。

三爪(26:12):这就是科学家的思维——都拆分成步骤了。

金姐(26:16):现在的父母大多被社会焦虑裹挟,能停下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都很难,更别说冷静分析孩子的兴趣和擅长在哪里,还得帮他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交集。很多时候,父母光是应付孩子的作业”“社会上的绩优标准,就已经耗尽心力了。

生姜老师(26:53):我特别有感触——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其实是在和孩子一起进化。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也在学习、探索、摸索。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你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得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改变教育方式——不可能用对待5岁孩子的方法,去应对15岁的他。到最后你会发现:不进化,就会被孩子的成长淘汰

金姐(27:35):所以您刚才提到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其实是科学思维的核心,也是父母需要具备的能力——父母的好奇心,应该源于对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这个问题?他面临什么成长困境?我们得从纷繁的信息里帮他筛选,给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三爪(28:06):我突然发现,我们从辟谣聊到教育,其实谣言和教育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妙:谣言是绝对化言论,比如红薯抗癌,大家口口相传;教育焦虑也是如此——很多父母不辨原因,就把别人的教育方案套在自己孩子身上,像信谣言一样,盲目遵循其他家庭的建议,本质上和听谣言没区别。

生姜老师(28:52):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用一节生姜做笔名几年后,我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因为生姜的生长很特别——不像苹果那样规整圆润,它会从不同方向发芽、生长,不断试探新的可能。他想表达的,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而不是被统一模式塑造。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好——生姜多方向探索的特质,其实就是好奇心的体现。

金姐(29:47):我还想追问一个AI相关的问题:现在AI答案变得触手可及,但它跳过了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生姜老师(30:11):不会的,因为好奇心不是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导向。好奇心不是拿到答案就满足,而是通关了这一关,还想通下一关”——一旦有了好奇心,孩子不会停在获得一个答案,他会一直往下探索。

金姐(30:32):但AI也会有幻觉(输出错误信息),普通人怎么识别AI的幻觉呢?

生姜老师(30:42):这个问题特别好。其实之前聊如何识别谣言时,我就给家人推荐过AI——比如我让岳父岳母别总问我,直接问豆包,它至少能给一个相对全面的答复,不会偏向极端观点,能帮着破除大部分谣言。比如问红薯能不能抗癌,它会给出客观的分析,这一点我很相信。

31:31):不过未来可能有个问题:现在AI的训练素材大多是真实数据,但如果AI自己生成的错误信息,被当成新素材训练下一代模型,会不会导致错误越来越多,AI越来越不可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现在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做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走向极端。

32:20):至少目前来看,AI还是相对可靠的——当然,不同模型的可信度不一样,有的AI输出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是编的。所以用AI时可以多几个技巧:比如在不同模型里输入同一个问题,对比输出的答案,再判断哪个更可信。

三爪(32:58):那您觉得,有一天AI会替代您科普作家的身份吗?您会有危机感吗?

生姜老师(33:05):可能会替代一部分,因为AI做科普太高效了——能快速生成长篇解释,不像我们还要码字、查资料,它能承担90%的基础工作。其实我现在也在用AI辅助科普,比如让它帮忙整理资料、修改文字。

33:30):但AI不能完全替代人——它的准确性需要人来把关。要保证科普内容的质量,必须有人审核“AI输出的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信的,不能直接把AI的内容发出去。不过对于红薯抗癌这类简单的谣言,AI完全能应对。

34:11):我早就跟岳父岳母说:别的APP可以不装,一定要装豆包。老年人时间多,容易被谣言误导,有了AI参考,至少能减少被误导的概率——他们不用事事问我,自己就能查,也更愿意接受。

三爪(34:59):这么说,以后大家可能从信一节生姜,变成信豆包了?

金姐(35:02):但我觉得,父母愿意主动问AI”,本身就说明他们有了科学素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不全盘接受,先问这是真的吗。哪怕只是问一句,也说明前期的科普有效果了。

生姜老师(35:27):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AI能替代大部分科普工作,我也觉得如释重负”——能有更高效的方式帮大家辟谣,是好事。

金姐(35:38):咱们从辟谣聊到科学素养,其实可以总结出三个普通人识别谣言的方法:第一,看来源——是不是权威媒体或专业人士;第二,看表述——是不是绝对化、非黑即白,科学不会说绝对的话;第三,找参考——问可信的人,或者直接问AI,虽然AI有幻觉,但大部分时候是靠谱的。这三个方法,应该能帮大家识别大部分谣言。

生姜老师(36:43):金姐总结得特别好。

三爪(36:45):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自己培养、也帮下一代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AI时代,信息爆炸,更要保持思考能力。因为网络上的信息、AI的回答,可能不是假的,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得学会分辨,不被海量信息裹挟,不迷失自己的判断。

37:22):最后,《好大声》的宗旨是好东西要大声说,我们希望每位嘉宾都能留下一句想大声分享给听众的话”——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或者一个建议。生姜老师,您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吗?

生姜老师(37:41):我们今天聊了很多次好奇心,我想分享的就是:一定要保持好奇心——不仅我们自己要保持,也要帮孩子保持。这样他们的未来才会更丰富,生活也会更顺利。不过要注意,好奇心需要聚焦深度”——只有有深度的好奇,才是真正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

金姐(38:19):对,保有深度的好奇心

三爪(38:21):很多灵感都是互相激发的,一开始没想到的话题,聊着聊着就有了新思考。非常感谢生姜老师来参加《好大声》的录制。

金姐(38:32):谢谢生姜老师!

生姜老师(38:35):谢谢三爪,谢谢金姐,谢谢二位的采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