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老邱,去年单位体检时,第一次被明确告知“血压高了”。那天,他拿着体检报告站在医院走廊,脑海里反复回荡着医生那句“得吃药,不然容易中风”。
老邱的母亲就是脑梗后半身不遂,他最怕“走老路”,于是乖乖配了药,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倒温水、吞药片。起初半年,他像完成仪式一样认真,血压计数字也漂亮,140/90 mmHg一路降到125/80 mmHg。老邱心里踏实,逢人就说:“这药真管用!”
可到了第二个冬天,老邱发现腿脚“沉”了。早上穿袜子,袜口勒出一道深深的沟;傍晚接孙子放学,走一站路就小腿发胀,鞋子紧绷得难受。他以为是天冷、活动少,便每晚泡脚、抬腿,可肿胀像顽固的客人,越留越久。
直到有天清晨,他发现自己按一下脚踝,坑半天弹不回来,才慌了神。去医院一查,医生把脉、看舌、翻旧病历,最后叹气:“老邱,您这是吃药吃出来的水钠潴留,得调药,再拖下去心脏要受累。”
01
长期服用降压药
身体亮起4盏“红灯”
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不例外。多数副作用轻微,可一旦越过“红线”,继续服用反而得不偿失。以下4种情况,临床上统一建议“马上停用或换药”,患者自己千万别硬扛。
1. 脚踝或面部明显水肿,一按一个坑
老邱就是典型例子。他服的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见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这类药通过扩张动脉降压,却可能让静脉回流“跟不上”,液体淤积在下肢,形成对称性凹陷性水肿。
轻症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或换用ARB/ACEI;若水肿已经影响日常行走、穿鞋,或伴随体重一周增加>2 kg,提示水钠潴留明显,应立即停药评估,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2. 持续性干咳,夜里憋醒、说话断句
约20%的人服用ACEI(“普利”类)后会出现干咳,因为药物抑制缓激肽降解,刺激气道。这种咳无痰、夜间重、止咳药无效,常被误认为“咽炎”“支气管炎”。如果咳到影响睡眠或说话,就需立即停用ACEI,换用ARB(“沙坦”类),症状通常1–3周内自行消失。切记:别把“药咳”当“感冒”,越拖越伤声带。
3. 乏力到拎不动菜、爬一层楼就喘,血钾低于3.0 mmol/L
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是降压“老大哥”,却会把钾、镁一起“排出去”。低钾早期仅表现为疲劳、腹胀,重则出现肌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若抽血钾<3.0 mmol/L,或心电图出现U波、室性早搏,应立即停用利尿剂,口服或静脉补钾,并换用保钾类药物。老邱同病房的一位老师,就是因低钾晕厥摔成颅骨骨折,教训深刻。
4. 收缩压<90 mmHg或伴随眼前发黑、晕厥
所有降压药都可能“降过头”。尤其老年人、体重偏低或合并心衰、瓣膜病的患者,夏季大量出汗、腹泻或加用前列腺药物后,更易出现“低血压状态”。
一旦家庭自测收缩压<90 mmHg,或站立时头晕、眼前发黑,应立即坐下、补淡盐水,并暂停当日降压药物;若症状持续>30分钟,需急诊评估,防止脑灌注不足诱发脑梗。
02
擅自停药,最伤血管!
血压高了,吃片药压一压;量出来正常,药就停,等“飙高”再说。看似精打细算,实则把血压当成了“感冒烧”,却忘了高血压本质是血管老化、代谢失衡的“慢性病”。
临床研究反复证实,血压波动越大,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越剧烈,更容易引发动脉夹层、脑出血。换句话说,吃一天停一天,等于每天把血管吹成“气球”再放气,反复拉扯,迟早爆裂。
正确做法是:只要确诊高血压,除少数“白大衣高血压”或“轻度一级高血压”可短期尝试生活方式干预外,绝大部分患者需长期、规律服药,把血压24小时稳定在目标值以下(一般<130/80 mmHg),才能给血管“贴膜”保护。
03
三步走,别自己当“半吊子医生”
临床上,真正可以“停药”的情况只有三种:
1. 继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病因已手术解除;
2. 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后,家庭自测血压连续3个月<120/80 mmHg,且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
3. 出现上述不可耐受副作用或严重低血压。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